读特专稿 | 诺贝尔文学奖开出“隐藏款”,颁奖给他有何深意?

周明燕

2021-10-08 16:04

尽管人们总在抱怨诺贝尔文学奖老是爆冷门,但每年的文学奖相对于其他几项科学奖而言,仍是围观者最多的一个奖项,其主要原因是科学奖专业性太强,虽令人敬仰,但终究觉得离我们太遥远。文学奖则不同,凡认得字看过一些书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品和作家。加上文学奖的不确定性充满神秘感,因此每年大家对这个奖项都有所期待。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终于揭晓了,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萨克·古尔纳获得2021年的文学奖,“因为他对殖民主义文学写作的影响,对难民在不同文化大陆之间的鸿沟中的命运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地渗透。”

谁是古尔纳?

他有多冷门?

这位获奖作家在中国少有人知,宣布得奖名单时,谷歌上竟即时查不到有关他的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出现关于他的部分资料。目前国内各种介绍评论主要的资料来源于张峰和姜雪珊、孙妮的两篇文章,资料极其有限。国内对古尔纳的研究尚未形成规模,相信随着作家的获奖,关于他的研究或将开启一个新的阶段。获奖作家的名字公布以后,国内没有他作品的单行译本,仅有译林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中收有两个短篇。

古尔纳的作品尚无中文译本,阅读过的人屈指可数。(图源:豆瓣读书)

这名东非裔英国作家目前在英国肯特大学任英语和后殖民文化教授,他除了小说创作颇丰,还是理论家和评论家。此前,世界没有太注意到他,中国学界和翻译界也忽略了他。此次诺贝尔文学奖在阿富汗战争二十周年,美国仓皇撤离阿富汗制造了大量难民的时刻,选择了这样一位十几岁就因为战乱离开祖国,作为难民移民到英国的作家,是否别有深意不得而知,但也算是恰逢其时,再一次把难民问题提到了世界的面前。

古尔纳同时还是一名理论家和评论家。

难民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自上个世纪以来殖民地战争、宗教战争、族群战争制造了大批难民。他们流散于世界各地,即使能够绝处逢生找到了接纳的国家,但同时又给接纳国制造了无尽的麻烦和混乱,破坏了接纳国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取向。这是一种被动的移民,其后患几乎是无法解开的死结。值得深思的是,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该如何解决?

古尔纳作品的主题一直都在诉说着作为难民无根的漂泊感、身份认同的迷茫以及寄人篱下的痛楚。作为学者他也一直在研究后殖民理论和后殖民作家,如拉什迪、奈保尔都是他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以难民视角看难民

诺奖“偏爱”流散文学

另一种移民现象是主动移民,像作家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不幸生活在一块贫穷落后的土地上,一心要奔向富裕发达的国家寻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当他们的目标实现后又发现还有那么多难以言说的痛。这些主动的移民者,他们虽然有能力创造自己的生存空间,能在移民国过上体面的生活,但也有很多痛苦的体验和感受。

即使像奈保尔那样被英国女王授勋的知名作家,看起来似乎在文明社会如鱼得水,他也深感自己只是一个“舶来品”;另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他自己也是白人,从小一心向往离开南非,可到了英国他处处看到的眼神却是“你不够资格”;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在写作中,同样对身份认同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思考。

石黑一雄、拉什迪、奈保尔被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正如张峰在他的文章《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中所说:

在全球化背景下,流散的意思不仅是犹太人的亡国、离土和飘零或因人口贩卖带来的强迫移民,更重要的是指代一种跨国流动现象,它包括多方向的文化迁徙和混杂,以及占有不同文化空间的能力。这种流动不是一种简单的人口移动,它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构成了一种连锁的、互动的全球性文化与社会关系。

然而,这种互动关系应该有一种双向的视角,迄今为止我们听到和看到了不少移民者的话语;看不到接纳者眼中的移民者的形象,不是没有受到损害和负面影响,只是不便言说而已。

百年诺奖的现实关切:

倾向弱势群体,关注时代话题

诺贝尔文学奖是到目前为止唯一被公认的国际文学大奖,历时120周年,尽管有诸多的局限性。但它一直都在努力地克服和超越这种局限。一是近年来它尤其注意更大的地域覆盖面向弱势群体倾斜;二是多数获奖者都经过了严格程序的反复筛选,获奖者在文学水准和文学流派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推荐者和评委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连提名者的资格都有明确要求。

提名者和评委都必须是同行业的专家,历年该学科的获奖者,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以及瑞典皇家学院的委员。听起来似乎让人感觉有点学院派,但不这样又如何体现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呢?

文学奖的标准遵照诺贝尔的遗嘱,“此奖授予不论国籍、但求对全人类有伟大贡献,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和最杰出、仍健在的作家。”

一百多年来,文学奖遵循诺贝尔对人类理想的追求:

关心每个时代的重要话题,重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具有对现实的揭露性与批判性,如战争文学、废墟文学、女性文学、后殖民地文学等,无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反思;

警示作用,如《百年孤独》警示民族和个人都不能自闭,作品对封闭野蛮的专制社会带来的近亲繁殖和退化令人触目惊心;凯尔泰斯《无形的命运》警告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否则奥斯维辛集中营会随时随处重现。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把难民这个无解的问题抛给了世界,让人们必须认真地思考难民产生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编辑:严偲偲

海报设计:平安琪

策划统筹:刁瑜文

审读:刘春生

审核:陈建中 詹婉容


转载需注明作者及来源读特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