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专稿 | 后疫情时代,深企出海如何转危为机?

戴永红

2021-09-27 16:06


9月27日,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闭幕。受全球疫情影响,本届文博会首次线上设立云上“一带一路”·国际馆,吸引了3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集中展示了“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科技、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

文博会将“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引进来”,而深圳企业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走出去”。新冠疫情爆发,世界发展格局与国际力量分布正在重塑。后疫情时代,海外深企是选择持续扩大海外市场,还是退避三舍,控制风险成本?这份选择关乎自身发展的生死存亡。

深企出海当以科技为“器”

“前海方案”释放重大利好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对深圳中资企业未来发展的精准描绘。扩大中资企业发展规模必先“有器可藏”,这把“器”正是“科技”。以科技赋能“海上丝路”,助力深圳中资企业结构性调整是当下之所需。

什么是科技赋能?简而言之是基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多方力量,建立一条“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成果转化+人才供给”全过程循环生产链。不仅要加强对产业上游市场的开发与管理,也要加强对特定领域的成果应用与分享,强调科技赋能的产业性及对全球治理的贡献价值。

以深圳港口为例,深圳港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南部,毗邻香港。近年来,深圳母港全力推进落实珠江战略,深入货源腹地,实现珠三角货源向母港引流。在地缘优势下,深圳进一步推进“以科技赋能港口”,积极落实网络平台和智慧港口建设,增强母港在粤港澳大湾区枢纽港中的科技优势。

放满集装箱的盐田港,有序有整齐。新华网发 于荣海 黄波摄

智慧港口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惠及了“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许多人不知道被称为“印度洋上珍珠”的斯里兰卡,不仅盛产宝石、香料和茶叶,也具有一个沟通南亚、东南亚、中东以及东非的黄金港口,对中国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这个港口就是汉班托塔港。

中国和斯里兰卡合营的汉班托塔港堆场。图源:参考消息,刘鸿儒 摄

2017年,招商局正式入股汉班托塔港口运营建设,如今已吸引了来自中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国企业入驻,超过30家入园企业,覆盖了金融、物流、海事服务、汽车配套等,今年上半年货运量同比增幅超180%

此外,近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前海扩容的相关政策将为深圳中资企业“走出去”释放巨大利好,“待时而动”已成时机。

国企民企集体出海

既要各显神通,也要抱团取暖

企业发展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处处花香。海外中资企业既有国企也有民企,通常情况下,两种企业各有优势,所涉领域也各不相同。但“人有所工,固有所拙”,对偏向投资海外大型基础设施的国企来说,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管理难度高等问题常常限制其投资的持续性价值。对偏向投资海外制造业、服务业的中小民企来说,对海外市场不了解,政策沟通不畅通,投资链资金不稳定等问题也同样会带来成本损失。

基于以上综合风险考虑,构建“多元主体赋能”的集体出海新模式,将更好助力中资企业发展。

集体出海的第一步,就是强调“混合所有制”发展。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交叉持股与国有企业优势互补,同时允许非公有资本参股非战略型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共享“走出去‘红利。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破除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非必要不限制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发展。

建设中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是连接中国及东南亚“泛亚铁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由中铁大桥局承建。图源:新华网

具体到深圳的中资企业,深圳国企和民企应抱团取火,各显神通,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港口、通信等基础建设,通过“以一带多,以官带民”的行业互助形式,促进中资企业的优势互补。同时,可通过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等组织结构邀请当地企业共同经营管理,促进多元化发展。

集体出海的又一步,就是发挥深圳民营企业在各个领域的先决优势。以华为、中兴、大疆、腾讯、迈瑞、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深圳本土民营企业在各自科技领域被全球市场所熟知。在此基础上,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要素深度融合,全球产业链效能分工、全球市场整体扩容和全球行业标准制定。

树立企业海外形象

讲好深圳故事

企业走出去非一人之力,是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实践者齐心合力的结果。过去“政府先行,民间随后”传统老路不再适合当下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构建“上下互通、全域沟通”的企业出海新路径才是唯一出路。

“舆论先导、企业自主,政府护航”的循环生态理念为构建“上下互通、全域沟通”的中资企业发展环境提供了全新思路,这也成为企业实现“走出去、落下来”良性循环的开端。

在西方媒体对华偏见的步步紧逼下,以舆论为先导在深圳企业的海外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舆论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当地国家对企业的认可程度,良好的舆论环境为企业的地方项目实施提供了更加顺利的外部保障。除了外部舆论的营造,企业也要发挥自主性,积极参与品牌建设。借助品牌视频和外媒报道以及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沟通合作,投身当地社会公益活动,营造良好企业形象。

央视纪录片《共筑未来》中,行驶在伦敦街头的比亚迪纯电。

例如,比亚迪致力于为欠发达地区交通打造完整的电动生态系统,改善当地“先污染,再治理”的病疾。这样的暖心举措,受到广泛好评。华为发起‘未来种子’项目,帮助海外国家培养本地ICT人才,截至目前已为全球1000多个国家培养了近3万余名学生。通过科教,让当地人民认识了华为,认识了深圳,更认识了中国。

最后,“政府护航”就是指构建基于“国家、城市、企业”三维一体的中国海外利益发展新模式。国家富强和城市发展是一个整体,企业,作为每个城市、国家的个性化标识,承载了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集体精神,企业“走出去”不仅实现了城市形象传播,为其他国家和当地人民了解深圳这座创新活力之城提供了真实且富有感知力的窗口,更是承载了一个国家民族根性的全部气质,让不同民族认识到中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理念和全球视野。

编辑:严偲偲

海报设计:平安琪

策划统筹:刁瑜文

审读:韩绍俊

审核:陈建中 詹婉容


转载需注明作者及来源读特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