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梅沙双语学校的养育课堂上,校医尚老师正手持一个婴儿模型,向高一的学生们细致讲解着护理技巧。台下的同学们则人手一个“萌娃”,聚精会神地进行实操。规律进食、卫生细节、独立入睡、意外急救……这些关乎生命成长的养育知识,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动方式,走进高中生的世界。

从换尿布到急救,一堂“实用、好懂、能落地”的必修课
面对年轻人对于生育养育的认知日渐模糊的现状,深圳梅沙双语学校的这门养育课,无疑是一次极具前瞻性的教育探索。
这门课前期筹备充分。据校方介绍,课程内容是与学校生物、心理科组的老师进行系统教研的成果,确保了多学科视角的科学性;同时整合了校医室的专业资源,反复打磨细节,让课程既不枯燥,也不脱离生活。

“我们的设计原则就是‘实用、好懂、能落地’。”尚老师介绍,课程聚焦于换尿布、防窒息识别、烫伤应急处理等基础又关键的技能。通过婴儿模型模拟真实场景,将每个操作流程细致拆解,让学生能够快速上手,真正学到可以在生活中使用的技能。
学生感悟“养人”不易,更懂得了父母恩与责任重
这堂看似简单的实操课,却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反思。

“以前我总把‘育人’看得比‘养人’更重要,上完课才发现,‘养人’同样不简单。”高一5班的黄子臻同学感触颇深。他意识到,从定期体检、接种疫苗,到日常换尿裤、护理皮肤,每一件小事都繁琐且耗费心力。“这门课也让我开始心疼孕育我、操劳至今的妈妈。我明白了,养育不是女性独自承担的事情,男性更该主动分担这份责任。”
高一2班的王思然则在亲手操作中发现了养育的复杂性。“换尿布要避开脐部、防窒息要注意睡姿,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她坦言,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了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现在我更愿意和父母分享心事,我们像朋友一样,不再把他们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

不止于技能,填补认知空白,引导生命与责任教育
学校为何要面向高一学生开设这样一门课程?
深圳梅沙双语学校校长贺海龙表示,这并非意在干预学生未来的人生选择,而是基于全人教育的理念,承担起这个时代教育应有的责任。“在过去,孩子们有很多机会在家庭中接触生育抚养的场景,但如今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让青少年与这些场景隔离,容易产生疏离感甚至畏惧心理。”
在价值观形成的高中关键阶段,开设养育课,正是为了填补这一认知空白。“我们希望通过课程,让学生对生育、抚养不再陌生,让他们通过直接体验,建立起对生命的敬畏感,理解责任与亲情的重量,从而对人生拥有更从容、更全面的理解。”
谈及未来,校方表示,课程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会借鉴国外如德国“电子婴儿”等成熟经验,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与形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更多支持,也为应对社会人口问题贡献一份教育力量。
(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编辑 张敬媛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李天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