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深圳大悦城中庭广场古乐悠扬、汉服翩跹,一场名为“秋韵流芳·国风共赏”的文化汇演,为“博享非遗·博乐社”年度系列活动画上句号。这场收官之作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交织的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的集中呈现。

据了解,“博享非遗·博乐社”由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打造,自2025年5月启动以来,历时半年,累计开展12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足迹遍布社区、校园、企业与商圈,真正实现了“非遗走进基层、贴近群众、融入生活”的目标,让文化惠民成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日常体验。

惠民为本:让文化服务“沉下去、活起来”
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让传统文化不被边缘化,如何让不同群体都能平等享受文化成果,是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博享非遗·博乐社”以“传承经典、浸润人心”为宗旨,精准回应这一时代命题。

该系列活动以节庆为纽带,巧妙嵌入全年重要时间节点——劳动节为产业工人送上节日祝福,端午节传递“粽香里的家国情”,儿童节关注少儿美育成长,七一礼赞建党初心,教师节致敬师道传承,国庆与中秋则分别聚焦“匠心守艺”与“月映万家”。每一次活动都紧扣时代主题与群众情感,使非遗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情感载体。这种“节庆+非遗”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活动的参与度与传播力,更让文化服务真正“沉下去”,抵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场景的市民心中。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特别关注产业工人这一城市中坚力量。通过“润心艺堂”技艺培训计划,系统开展评书、相声、快板等传统曲艺教学,不仅提升了工人的艺术素养与表达能力,更在繁忙工作之余为他们提供了精神滋养与文化归属。这让文化惠民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互动,真正实现了“活起来”。

场景创新:让非遗文化“走进来、融进去”
传统非遗展演多局限于剧场或文化场馆,受众有限。而“博享非遗·博乐社”大胆突破空间壁垒,将非遗带入社区广场、校园礼堂、企业车间,尤其是深度融入大悦城“非遗奇遇大赏”商圈活动,开创了“文化+商业”融合新范式。

在大悦城的收官演出中,从步入商圈的国风装饰,到中庭广场的非遗展演,市民在购物休闲的日常动线中自然邂逅传统文化。古乐《秋颂》、汉舞《丽人行》、顶技绝活、非遗创意秀《繁花似锦》等节目,既保留传统精髓,又融入现代审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文化感染力。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特邀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著名非遗传承人、阳光曲艺团团长赵梓琳作为表演嘉宾出席,为活动注入专业力量与艺术活力。
这种“动态展演”模式,让非遗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使商业空间升华为文化体验场所,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场景创新让非遗“走进来”后,真正“融进去”。通过非遗知识问答、红色文化竞猜、十五运会互动游戏等创新环节,活动增强了市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七夕节的“一笔倾心”书信传情、“一链牵情”手串创作,更是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动手、可带走的体验项目,让传统文化在指尖流转中焕发新生。而“打卡集文创”活动,则巧妙引导市民走进博物馆与展览,拓展了非遗传播的边界,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生态。
价值升华:从文化惠民到城市精神塑造
“博享非遗·博乐社”不仅是一系列文化活动的集合,更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实践与升华。它以非遗为载体,以惠民为内核,构建了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享”的文化治理新模式。

“博享非遗·博乐社”系列活动推动了非遗传承的常态化与生活化。通过全年12场活动的持续输出,非遗不再是“节日限定”的短暂亮相,而是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的“常驻嘉宾”。同时,还促进了文化服务的精准化与分众化,针对青少年、产业工人、社区居民等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内容,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当非遗真正走进百姓生活,当文化服务真正贴近群众需求,传统文化便能在新时代焕发出光芒。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深圳作为创新之城,同样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博享非遗·博乐社”正是以传统之根,滋养现代之花,让城市在快速发展中不失文化温度。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