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区建设社区多灾种应急管理站,打造“5分钟救援圈”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2020-11-26 18:54
收录于专题: 应急城事

经过3年多的先行示范探索,南山区创建了完善的社区多灾种应急管理站,布设了完备的“5分钟救援圈”,大幅提高了综合应急救灾能力,实现了多次火情“救早灭小”,有力推进了超大城市基层一线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南山区作为全国知名经济大区、科技强区,GDP总量超6000亿元,实际管理人口超237万,企业总数超39万家,高层建筑2612栋,城市应急救援压力挑战巨大。

南山区应急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改革发展机遇,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超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落实区委、区政府的改革部署,在全市率先进行应急救援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应急救援协作联动效益大幅提升,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加强,重大事故发生比率大幅降低。

建设“5分钟消防救援圈”

组建基层一线消防救援队伍,是落实中央、广东省和深圳市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立足南山区情和灾害事故特点、构建新时代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举措。

随着南山区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工业园区和住宅大量建立,城市管理人口与密度不断攀升。城市传统的应急救援体系弊端明显,救援距离过远、通道狭窄,导致不能灵活迅速处理突发情况等问题日渐突出,无法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赶到现场所造成的损失不容小觑。

在此背景下,南山区小型消防站自2017年5月启动建设,11月按照《深圳市小型消防站建设工作方案》率先建成,2018年底全部投入运作。

如今,南山区内共建成65个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以网格化管理体系打造“5分钟消防救援圈”,每个站配备1辆水罐泡沫消防车、1辆消防摩托车、12名政府专职消防队员,可用于处置火灾、搜救被困人员、参与台风救援等救援工作。

运作两年多来,南山区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作用逐步显现,成功处置了多起火灾、搜救多名被困人员,并参与台风“山竹”救援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是消防专业灭火救援力量的重要延伸和补充,也是实现救早、灭小和“5分钟到场”扑救初起火灾的有效举措,对稳定辖区火灾形势、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今年1月,南山区棕榈园、南油两座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以“1分钟接警、5分到场处置”的快速度,成功扑灭两起火灾,得到附近居民的一致肯定。

再如,今年6月,南山区某时装城室外广告牌起火导致外墙猛烈燃烧。接到警情调度后,南山街道登良、南园、荔林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和粤海街道南油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立即出动4辆消防车辆、24名队员火速赶赴事故现场,开展灭火救援工作。当消防队赶到现场时,火已被扑灭。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充分发挥了“救早灭小灭初期”和“5分钟到场”消防救援体系的突出优势,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打造“一专多能”综合应急管理站

在处置基层一线的危化品、地质滑坡、台风灾害、应急人身危险等灾害上,传统应对单一火灾的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缺乏相应职能和相应技能,而如果政府再“另起炉灶”,投入人力物力从基层一线环节处置上述灾害,显然是对财政资源的巨大浪费。

为此,南山区应急管理局抢抓深圳创建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改革机遇,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结合南山区经济发展、人文地貌、历史灾害特点,不断深化基层一线应急体制管理改革。自今年1月1日起,南山区将由传统消防救援大队管理的小型消防站,调整为由南山区应急管理局负责,进行全区统筹管理。

随后,南山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向,紧密结合应急管理局的综合应急救援职能特点,按照“专兼结合、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原则,将传统小型消防站逐步升级改造成为多灾种应急管理站。

改革后,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和队伍管理水平。在森林、危化品、三防、地震等多灾种初期处置和救援能力方面开展大力培训,实现了“传统消防”向“应急救援”转变、“单一救援”向“多灾种救援”转变。同时,结合街道片区灾害特点因地制宜,将全面与重点有机结合,例如,在危化品重点片区突出危化品初期处置救援培训,在地质灾害多发片区突出地质灾害救援培训,优化了资源配置。

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切实发挥了基层应急救援及防控作用,成为政府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层抓手。2020年1月~8月,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共接警情805宗、社会救助207宗,出动4736人次,处置火警275宗,营救群众26人;防火巡查共出动74,200人次,巡查“三小”场所3.2万余家,检查小区415个、人员密集场所900余处;设置社区宣传栏85处,张贴消防安全宣传画2.2万余张,悬挂宣传条幅260余处;悬挂疫情防控宣传条幅400余处,张贴疫情防控、防火安全宣传画2万余张,协助破获治安案件10余起,查获非法改装加油车2辆,查获违规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90余起,实现快速处置初起火灾的建设目标。

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突出先锋作用。65座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春节假期全部取消,全部应急队员自今年1月底起全部进入24小时值班备勤状态。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780名队员今年正月初三开始重点对营业商铺、员工集体宿舍、“三小”场所进行安全隐患检查,每日上报数据。截至9月1日,65座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防火巡查出动73,540人次,检查商铺11,235处、集体宿舍5060处,统筹安排全区228人前往深圳湾口岸和隔离酒店开展人员登记、分流、转运和酒店值守及境外输入信息数据统计工作;设置卡点对进出人员进行管控150余处,排查疑似发热病例50余例,对辖区各企业、工地、商铺等复工复核检查2500余家;参与转运工作共转运安置旅客32,541人次,转运国际航班入境旅客3092人次,转运海员到深圳湾口岸386人次。

探索超大城市基层现代化应急救援管理新路径

深化改革提供顶层制度设计指引。在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与推动下,南山区应急管理局与改革部门多次协调推进,将此项改革列入南山改革项目,征求各职能部门、街道及社会意见,联合广东省国研数治规划研究院改革智库外脑团队,结合队伍实际情况,形成《新时代南山区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机制先行示范调研报告》。将《探索打造多灾种专业化应急管理站》纳入《南山区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项目计划》。共创建《南山区政府应急管理专职队伍管理办法》《南山区政府应急管理专职队伍评优评先管理制度》《南山区政府应急管理专职队伍绩效考核制度》《关于探索打造南山区多灾种专业化应急管理站改革项目方案》《南山区先行示范应急管理站打造工作办法》等十余项管理制度。

打造党建引领基层应急救援战斗堡垒。为适应新时代大应急、全灾种应急救援要求,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工作”,坚持党建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深度融合,打造新时代应急管理铁军。通过创新“党建+”模式,联合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应急管理站(小型消防站)、党员志愿者,成立联合党支部。引入国企管理优势,加强党建工作。“藏军于民、养军于企”,提升国防预备役队伍建设。

完善应急救援的协同联动机制。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引,明确各部门职责、应急处置流程、主要处置措施,强化部门衔接联动,实现应急处置有序、媒体应对及时、信息协同到位。深化与哈工大(深圳分校)合作,制定应急管理建设规划,为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发挥经济大区、科技强区优势,探索“互联网+应急”指挥调度管理,推动应急值班平台,与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移动单兵、应急指挥车等软硬件集成,打造集信息报送、指挥调度、跟踪督办为一体的联合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直达事件现场的可视化应急联动指挥调度。实行“1+1+N”24小时值守模式,建立“应急指挥中心+8个街道+职能部门”的“1+8+N”应急指挥视频调度系统,实现敏感时间节点对重点部位进行视频主动值班,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协调资源解决问题。

大胆探索应用新技术提升应急救援运行体制效率。建设4G公网图传系统,引入车载、携带式、无人机摄控装备,通过远程操控、远程录像、抓拍等多种功能,实现应急救援现场视频同步传输至指挥大厅。建设移动单兵可视化对讲系统,引入70台可视化对讲单兵和13台数字无线自组网转发设备,加强应急指挥和处突通信保障。部署50余台小型移动应急平台,接入移动单兵、无人机、布控球、高清摄像、指挥调度终端等多类设备,利用平台实现远程调度、语音通信、视频、图片采集管理等。建立全区应急指挥图层,包括三防指挥、视频监控、风险隐患电子地图、应急救援电子地图。建立视频监控图层,整合全区近1.9万个视频资源,增设移动便携式视频监控系统和无人机监控系统,并与大疆签订无人机服务框架协议,实现重点场所、重点部位视频值班、应急现场视频实时传输,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可第一时间就近调动。

近年来,南山区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发展模式等方面探索前行,应急救援实效与影响力日渐显著,具有一定程度的示范效应,先后接待多次省公安厅、市区领导参观视察。此项改革为南山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应急动能和坚实的安全保障,是率先落实深圳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 彭健雄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