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卫士丨姚利民:效力交通科技,加码“深圳速度”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通讯员 边夏 谢燕 文/图
2022-07-06 19:51
收录于专题:特区卫士

【核心提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一直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深圳警队打造智慧警务,科技赋能实战,在推动公安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同时,也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感。电子警察、警用无人机、5G巡逻机器人、自助办证一体机,以及逐步推广的5G智慧报警亭……这些实实在在、可触可感的警用设备,无不闪烁着智慧警务的光芒。本周《特区卫士》走近警务技术保障岗位的深圳公安民警,聆听他们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井然有序的车流人流,连成路网,勾连起这座城市的基本框架。车水马龙之中,身着反光背心的交警处处可见。在人们看不见的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群体为深圳交通保驾护航。他们是深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技运维人员。

交警支队交通科技处监控管理科民警姚利民今年51岁,是一名有着31年警龄的老交警。39年前,姚利民跟随当基建工程兵的父亲南下深圳,也就是这一年,深圳这座崭新城市才在深南东路东门路口吊装起第一个红绿灯。30多年时光转换,姚利民见证着交通科技的迭代更新,也见证着国产科技一步步羽化成蝶,成为深圳城市交通嬗变的生力军。

架起桥梁推动先进科技落地运行

走进深圳市交通监控中心大楼,这栋7层大楼每层办公室电脑前的民警、辅警等工作人员日夜兼程,为交通科技献力。这里也是姚利民每天工作的地方。他辛勤耕耘,被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姚老师”。原来,姚利民平时不仅投入新型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研发和AI高清视频数据应用等工作中,还当起了交警支队民警、辅警的培训老师。

深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路面车辆也不断增加,与之相伴而生的是道路上不规范、不文明行为的增多。“只依靠我们路面的警力查处,手段单一,查处难度较大,教育效果也不明显。”姚利民说。1997年,深圳交警科研人员提出在信号灯路口设置电子警察,通过现场拍照的方式,将冲红灯车辆的违法信息留存下来,并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秩序。

电子警察的加入,极大程度解放了路面警力,提升了执法效率。随后,电子警察这项技术在全国得到应用推广,成为交警执法的重要手段。2001年,深圳电子警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深圳交警取得的一项重要荣誉,也是前辈为我们做出的表率。”姚利民说。

电子警察最初是通过胶卷记录,制作原理就相当于在相机上加了一个元件,需要将胶片冲洗出来,再进行留证,这样费时费力。这些年,姚利民致力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交通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奔波在各交警大队和相关科研单位,为一线警力的需求铺设科技的桥梁,将一项项先进交通科技落地运行。

接力传承一起守护深圳交通科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初出茅庐的姚利民加入交警支队交通科技处,主要负责信号控制系统应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绿灯的应用。红绿灯是维持交通正常通行的基础设备,也是保障路口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而随着深圳经济特区城市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管理科技部门面临新的挑战。

“其实,这也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缩影。”姚利民说,深圳交警最初的信号控制系统采用的是国外的技术,当时只能接入十几个路口的信号灯,发展至今,国产信号控制系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深圳各路口中。“我们的系统已经能同时接入两千个路口信号灯进行控制,几乎囊括整个深圳的交叉路。”

大多数在等待红绿灯的人可能想不到,每个红绿灯的等待时长,都是系统精心测算的结果。有部分市民抱怨“怎么这个路段又堵车”,“红灯等待时长太久了”,“一路下来全是红灯”……姚利民说:“从红绿灯的配置方案到每个灯色的变化时长,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好规划,需要我们去每个路口实地感受,而不仅仅只是坐在电脑面前就能直接得出结论。”基于对每条路段都有清晰的判断和认知,姚利民也练就了一些不一般的本领。“只要是交警,就必须要会站马路”,这句前辈们口口相传的话,姚利民记了30多年。

“1991年我刚入警那会儿,路口的信号灯还需要每天在机房开关机,我们每天清晨输入开机指令,深夜按下关机指令。当红绿灯变化时,整座城市才渐渐进入寂静。”姚利民说,“科技已经呈飞跃性进步,年轻时看着老一辈交警,为交通科技化建设鞠躬尽瘁,如今,作为新一代交通科技民警,我们一起继续守护深圳交通科技,守护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特区卫士丨姚利民:效力交通科技,加码“深圳速度”》)

见习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桂桐 关越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通讯员 边夏 谢燕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