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专稿|向“新”而行如何因地制宜
03-12 10:40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又一次聚焦,再到这次全国两会上共商国是时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做出深入阐释,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本期栏目对该话题进行理论问答。

主持人:赵鑫

嘉 宾:李猛(深圳大学数量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

要重点关注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因地制宜”问题,在指导扶贫、新型城镇化等工作时都谈到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您认为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李猛:具体来看,一是要重点关注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各不相同,必须对相关因素进行深入调研和剖析。二是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条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原始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支持,因此关注当地的科技水平、技术人才储备以及技术转移、创新能力等因素就变得至关重要。三是政策支持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政策支持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前瞻性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此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包括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关的配套设施和产业生态。四是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趋势。需要对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趋势、消费者偏好、竞争格局等进行持续性跟踪和动态分析,以确保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和项目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五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需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平衡等。

构建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在您看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

李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整合和转型,使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和迭代,可以通过技术升级、生产方式创新、市场拓展等方式实现。瞄准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等方向,构建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力。新兴产业短期内很难取代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要培育,传统产业也要升级,二者不可偏废。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可以通过跨界合作和产业融合实现共赢。可以通过开展“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合作、跨行业联盟、产业链整合等方式,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市场拓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深圳应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上先行示范、探索经验

主持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在您看来,深圳具有哪些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应该重点从哪些方面入手,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李猛:深圳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潜力。首先,深圳拥有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包括众多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孵化器、加速器等,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环境。其次,深圳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人才聚集地,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研发人才和创业人才,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支持。第三,深圳已成为我国战新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之一,多个战新产业全国领先;同时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多个现代产业集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此外,深圳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一,可以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进入新时代,深圳朝着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前行,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上先行示范、探索经验。一方面,需要深圳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外延及其发展进程,客观掌握各领域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为分阶段发展目标提供度量标尺,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深圳应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开辟人型机器人、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速关键技术研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产业价值驱动技术创新。

编辑 郑艳艳 审校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