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茶|河北一医院开设“不爱上班门诊”,网友调侃:大夫会不会也没来?

读特客户端综合
07-11 17:5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近日,河北的陈女士(化名)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在秦皇岛一家二甲医院除了挂有“不爱上学门诊”牌子外,还挂出了“不爱上班门诊”的牌子。

7月10日

#河北一医院开设不爱上班门诊#冲上热搜

网友们纷纷调侃

“这下周末真得去趟河北了”

视频来源:上游新闻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医院陆续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不爱上学门诊”)。近日,河北的陈女士(化名)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在秦皇岛一家二甲医院除了挂有“不爱上学门诊”牌子外,还挂出了“不爱上班门诊”的牌子。网友纷纷评论“这不得抢个号?”。

据上游新闻报道,10日,记者采访了正在“不爱上班门诊”值班的医生——该院睡眠心理科主任岳利民。

他透露,该门诊是在患者建议下开设的

“之前有孩子来看‘不爱上学门诊’,家长说不爱上学有人管了,不爱上班有人管吗?

我们在接诊过程中也发现,有的人不爱上班其实背后存在焦虑、抑郁等问题。但直接说这与焦虑症、抑郁症有关,患者可能有病耻感,所以我们在今年设立了一个‘不爱上班门诊’,现在已挂牌两个多月了。”

岳医生表示,目前来问诊的患者并不多。“工作中心生乏力、疲惫的感觉、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好、感觉上班很痛苦,这些表象背后有很多复杂原因。我们作为专业人士的作用就是找出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和诊断,最后进行治疗和改善。”

岳医生称,“不爱上班门诊”的诊断流程,和正常的精神心理学科差不多:

首先是问诊,了解患者的近况(了解情绪、行为、生活功能等),还会进行心理和身体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比如甲亢导致的情绪激动、失眠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等情况);随后会对患者进行心理量表、植物神经功能平衡性以及体能测试;最后是根据检测结果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有网友开玩笑说“进去发现没大夫,因为大夫也不爱上班。”对此调侃岳医生回应称:“网友说的情况不会出现。不过各种职业都会有倦怠感,我们工作中也一样,关键还是看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



“工作好烦”

你也觉得吗?


“我工作6年了,没想到现在领导、同事打来电话时,我竟然会感到心慌,忍不住地会回避。”90后的郑阳毕业后在北京一家企业担任审计,从职场新人到部门骨干,他成长得很快,也很有成就感。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现在的他对工作感到深深的倦怠,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

陆女士(化名)是一名白领,毕业后就来到了杭州。在工作的一年多的时间中,工作能力在稳定攀升,但个人状态却不断下降,从一开始的活力满满,到如今负能量爆棚。即使是休息时间,她的心绪也无法完全从工作的紧张氛围中脱离。“工作好烦啊,感觉每天都很累,回家之后就想躺起,连手机都不想耍。睡也睡不好,每天都打不起精神,也越来越不想说话。我感觉自己像一台24小时待机的笔记本电脑,虽然每天都被充着电,但却没办法关机,脑子中的缓存垃圾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迟钝……”

当下,很多工作逐渐数字化、要求在线协作,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渐趋模糊,容易造成职工无法“离线休息”,职业倦怠的问题越发突出。

图源:图虫创意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职业倦怠”作为职业健康综合征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伴随长期压力体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

2023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000名职场人士进行的调查显示,93.8%的受访者对工作有倦怠感,薪资达不到目标、工作时间长是倦怠的主要原因。

当出现职业倦怠时,个体往往呈现出三种状态——心好累(情绪耗竭)、不想干(去人格化)、我不行(低效能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心理治疗师胡健波指出,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而言可以归结为“不匹配”“想太多”

图源:浙大一院

刚参加工作时我们总是信心满满,但是很快我们可能就会遇到诸如:工作任务过分饱和、工作理想的幻灭、工作回报的低成就、团队氛围的紧张以及工作价值观的差异,这些都会让我们对工作失去控制感,进而产生挫败感。

“职业倦怠和不同的人格特质也有关系,具有外归因、低自尊、易抑郁、高成就动机人格特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胡健波表示。

简单来说,就是经常想太多的人更容易职业倦怠。比如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是想着将其归咎于外界原因的,对他人(尤其是领导)评价极其在意,并且反复对照思考的,长期压抑情绪的,工作投入度高但又缺少兴趣爱好的等等。



如何成为快乐工作的海绵宝宝?


“职业倦怠其实是职场人的流行病。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身处服务业的人群,如教师、银行从业者、销售等。在发生人群的比例上,往往存在年轻人高于年长者,未婚者高于已婚者的情况。”胡健波指出,“但多数人能够通过自我调节,顺利排解情绪,自如转换角色。”

首先,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可以帮助情绪排解。这种亲密关系包含亲情、友情、爱情,毕竟什么事都自己扛着,真的容易垮。不同于章鱼哥上班的垂头丧气,海绵宝宝一直是热情满满的状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工作的时候,海绵宝宝都在和派大星一起玩耍,但章鱼哥永远是孤零零一个人。足够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我们清理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激活个体活力。

动画片《海绵宝宝》截图

第二则是从自身出发,一方面完善自己心智,从“以情感为中心”的应对模式转换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模式,更多地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既然无论是否抱怨最终都需要完成任务,为何不缩短情绪化时间,尽快完成任务,解决好问题?从工作本身寻找快乐,不论是满足好奇心、锻炼技能还是寻找人生意义,可能才是疏解工作倦怠的最佳途径。

另一方面则是有意识地增加自己对工作的掌控感,把自身注意力放在可掌控范围之中,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无法控制的部分之所以令我们焦躁和痛苦,是因为我们试图去掌控它。而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无法控制的部分总是无法被改变的,它只会挤占我们的时间、注意力和情绪。虽然计划安排被打乱让人觉得很糟糕,但是该干还是得干,吐槽只是治标不治本,不如想想如何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此外,大象新闻评论称,“不爱上班门诊”的设立提醒我们,关注职场心理健康刻不容缓。社会应加强宣传引导,消除对心理疾病的偏见企业也要重视员工心理健康,优化职场环境,给予员工更多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正视心理问题,勇敢寻求帮助,让“不爱上班”不再成为难以言说的痛。

你有“职业倦怠”吗?

是怎么调节的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综合来源:上游新闻、中国青年报、大象新闻、工人日报、浙大一院微信公众号、微博网友评论)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客户端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