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末日预言”破灭,一本漫画如何引发全民恐慌?

读特新闻记者 钟诗婷
07-05 14:42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这场由一本漫画引发的社会现象级“狂欢”,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深刻的焦虑、荒诞与反思。

7月5日,凌晨4点18分。有日本人和关心此事的人们屏息等待着一场传言中的“末日”。然而,除了海鸟掠过黎明前的海湾,太阳照常升起,预言中的超级地震与滔天海啸并未降临。这场由一本漫画引发,经社交媒体发酵,最终搅动数亿人神经、造成超数千亿日元经济损失的“末日预言”,在今天终于尘埃落定。

它像一场荒诞的集体梦游。然而,闹剧虽已落幕,但这场由一本漫画引发的社会现象级“狂欢”,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深刻的焦虑、荒诞与反思。

一场“神预言”的诞生与病毒式传播

这场风暴的中心,源于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和她那本传奇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99年,记录了作者的一些“预言梦”。它之所以能封神,是因为其曾“命中”了东日本大地震。这一“神迹”让龙树谅声名鹊起,也为今天的闹剧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1年,该漫画推出《完全版》,其中增添了一个更惊悚、更具体的“新预言”。龙树谅称,她曾梦见一场比东日本大地震海啸高三倍的灾难,梦中人们穿着夏装,因此她认为这并非2011年的事,而是指向了未来。在出版社的“主导”下,这个日期被“仓促”地定格在了——2025年7月5日,凌晨4点18分。书中甚至附有手绘地图,描绘了菲律宾海板块喷发,海啸吞噬日本列岛三分之一的恐怖场景,并波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

龙树谅在书中的手绘图。图片来源:凤凰卫视

如此精确到分钟的“末日剧本”,在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的时代,简直是为社交媒体量身定做的爆款。自今年3月起,无数博主、视频创作者开始对这个预言进行“深度解读”。有人煞有介事地搬出日本物理学家保江邦夫的“理论”,声称NASA早已通过监测小行星撞击预测了灾难,并与美国政府有“秘密协议”。然而,事实核查显示,这位物理学家热衷于谈论与外星人沟通,其“理论”并未获主流科学界认可,而NASA的“哨兵”系统也显示,未来并无威胁性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迹象。

保江邦夫。图片来源:凤凰网

但真相的传播速度,远不及AI特效渲染出的“东京沉没”好莱坞式大片。在YouTube上,日本全国紧急地震速报的直播在2025年7月5日当天凌晨4时左右有接近25万人观看。

日本全国紧急地震速报的Youtube直播在2025年7月5日当天凌晨4时左右有接近25万人观看。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科学家的辟谣——“以现有科技,精准预测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规模)纯属骗局”,以及龙树谅本人出面澄清“这只是梦境创作,并非科学预测”的声音,都迅速被淹没在恐慌的浪潮中。

真实的恐慌:一场价值数千亿日元的“狼来了”

预言的阴影,很快从线上投射到现实,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最先受到冲击的是旅游业。恐慌情绪在中国香港尤为严重,导致赴日旅游需求断崖式下跌。据日本政府观光局数据,5月份访日中国香港游客数量同比减少11.2%。香港航空直接宣布暂停7月至8月所有飞往鹿儿岛与熊本的航班,多家航司也因游客减少而缩减了航班。有消息指,据估算,这场风波给日本旅游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或将超过5600亿日元(约合280亿人民币)。

民众的恐慌更是五花八门,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末日求生记”。在日本,防灾用品销量激增,部分超市货架被一扫而空,甚至有学生戴着头盔去上学。在香港,更有甚者,一个10人团队自称组建了“末日小队”,提前两周携带军粮等大量物资,奔赴深山进行“荒野求生”。这支队伍分工明确,有医生、厨师、地质学者,声称要“长期作战”到8月底。他们的举动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调侃“不过是找个借口去露营”,有人羡慕“两个月不用上班”,更多人则认为这是杞人忧天。

图片来源:星岛头条

面对愈演愈烈的恐慌,官方不得不下场应对。日本气象厅反复强调预言是“毫无科学依据的骗局”。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也在7月4日发布提醒,巧妙地将公众的注意力从虚构的预言引向了真实的风险:鹿儿岛附近海域近期上千次的有感地震、第3号台风“木恩”的生成,以及席卷日本的罕见高温天气。这一操作,既安抚了侨民,也进行了一次务实的防灾教育。

香港的“东瀛游”旅行社则更为直接,宣布在7月5日上午进行日本实况直播,让导游在东京、大阪街头展示一个真实、平静的日本,以期挽回游客的信心。

图片来源:香港01

清晨4:18之后:当“末日”变成一个段子

当时间跨过那个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节点,世界并未终结。

社交媒体上,紧张的气氛瞬间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如释重负的调侃和自嘲。这场声势浩大的“乌龙”事件,瞬间成为全民热议的笑谈。人们开始在社交平台上盘点自己为“末日”所做的各种荒唐准备,调侃着虚惊一场后的现实感。守在海边等待了2小时的日本网友懊悔道:“后悔昨天买了一大堆面包。”更有日本网友将矛头指向了预言的始作俑者“是不是该起诉龙树谅老太太,让她把巨额稿费吐出来?”当太阳照常升起,大家发现,比末日海啸更确定无疑的,是明天依然要面对的工作和生活琐事。

这场风波尘埃落定后,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何一则漫画的梦呓能引发如此规模的社会震荡?答案或许深植于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末日文化”中。

生活在一片被地震、火山与海啸反复考验的土地上,一种对自然伟力的高度敬畏与对世事无常的深刻体认,早已融入了民族的文化基因。这种深层的不安感,持续不断地为文艺创作提供着养料,使得关于毁灭与重生的宏大叙事,总能轻易触动公众最敏感的神经。从《新世纪福音战士》到《日本沉没》,文艺作品不断描绘与解构末日,这既是对现实恐惧的宣泄,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心理预演。

与此同时,这种集体情绪也折射出日本社会的普遍焦虑。在长期的经济缓行与社会结构性压力之下,许多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彻底颠覆现有秩序的“大事件”预言,反而为压抑的情绪提供了一个想象中的宣泄口。再加上日本文化中对事物变迁、盛衰循环的哲学思辨,使得人们对这类宏大叙事有着天然的接受度。

而将这场风波推向高潮的,无疑是当下的媒介环境。在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下,耸人听闻的灾难想象被无限放大,而严谨的科学辟谣却难以形成同等级别的传播力。信息在快速、碎片化的传播中失真、变形,最终形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难以被理性声音穿透的信息风暴。

如今,7月5日还未过完,“末日预言”依然是人们口中的谈资。但这场风波终将过去,被取消的航班会复飞,囤积的物资会被消耗,上山“避难”的人们也终将面对蚊虫和“两个月没班上”的现实。这场价值不菲的“集体梦游”提醒着我们:人类真正的“末日”,或许不是天崩地裂,而是当我们在追逐虚妄的恐惧时,忘记了珍惜眼前每一个风平浪静的平凡日子。

(部分资料来源:维港通、长安街知事、央视新闻微博、封面新闻、凤凰卫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钟诗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