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烤”验来袭!
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正在影响我国
今明天(7月4日至5日)
将迎来本轮高温过程的鼎盛阶段
高温范围达本轮过程最大
全国十余省份将开启“桑拿”模式
(图源:中国天气)
广东已被烤成“麻辣鸡腿”
深圳也是“炎”值爆表!
各位“熟人”出门小心“高温刺客”
高温高湿的“桑拿”模式下
一种致命急症的发病率将显著上升
热射病
热射病,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危害大、死亡率较高。
当长时间处于高温下,人体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导致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人就会中暑。其中,热射病就属于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致死率超过 50%!
(图源:中国天气)
它的典型症状是体温超过了40℃。这么高的体温,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
这就相当于
人体成了一个蒸笼
内部器官
被活活“蒸熟”了!
(图源:重庆松山医院)
当出现皮肤干燥、意识模糊、惊厥等症状
你可能已经中招了......
热射病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一个渐进过程。防治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降温、早送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常务副主任李晓晶介绍,中暑分为先兆、轻症、中症和重症中暑等阶段。先兆中暑时头晕、乏力、大汗、口渴,此后如体温升高、出现发热但没有意识转变,则进入轻症中暑阶段,如不加干预,会导致高热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识障碍。对于先兆和轻症中暑,应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冷水或湿毛巾擦拭身体,并补充含盐分的饮品。
“一旦发生疑似热射病症状,则需立即就医,在等待救护车时,可用冰袋敷于颈部、腋下等,帮助快速降温。”李晓晶说。
这些职业是“高危群体”!
建筑工人、环卫工人、
交警、快递员等露天户外劳动者
(图源:图虫创意)
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成为热射病的“高危群体”
“避晒补水”是关键。北京市疾控中心研究员杨鹏提醒,劳动者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工作量和作息时间,避免高温时间露天作业,或适当减少高温时间的工作量;在工间休息时尽量在阴凉处休息,多喝水。
(图源:中国天气)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封闭车厢热射病”事件频发。李晓晶特别提醒,夏季露天停放的汽车内,温度10分钟即可飙升20℃,儿童被遗忘车内,极可能在短时间内遭遇致命风险。
如何预防热射病,专家给出建议
尽量避免在11时至15时的高温时段外出。
若需户外作业,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采取“干一会儿歇一会儿”的方式,并做好防护,如穿戴浅色宽松衣物、戴遮阳帽,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室内要保持通风,可借助空调、风扇等设备降温。
日常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多饮用淡盐水、绿豆汤等,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7月2日18时
国家疾控局联合中国气象局
发布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图源:央视网)
这是自气象与健康协作机制
建立以来的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高温预警有什么区别?

高温预警是单纯的气象预警,而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反映了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的疾病风险,其内涵彰显了气象+健康的深度融合。
通过构建高温健康风险预报预警模型,比较分析预报日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与各风险等级对应的指标阈值,来判定预报日的高温健康风险等级。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共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5个风险等级。其中,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面向公众发布。
“桑拿”模式下
除了热射病
还有这些健康风险要防范
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急性发作风险增加
持久的高温高湿,会增加中暑和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急性发作风险。
据中国天气网大数据测算,当气温高于一定数值后,在相同的气温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的增幅就越明显。在不考虑风速和太阳辐射因素的情况下,当一个地方的气温达到32℃,湿度在50%左右时,体感温度就可达到高温标准,当相对湿度达到100%时,体感温度甚至能超过50℃。
炎炎夏日莫贪凉 小心患上“空调病”
此外还需要注意,长时间处在封闭的空调环境中,也可能造成“空调病”,引发咳嗽、咽痛、关节痛、腹痛、腹泻、头疼等症状。
此外,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可能会面临受凉引发面神经炎和肌肉关节病变的风险,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空调长时间未清洗可能导致的过敏反应,也不容忽视。
(综合来源:央视网、央视新闻、新华社、澎湃新闻、微博)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