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民间家书20年,收集家书8万余封 敬一丹李春波获评“家书文化使者”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
05-13 15:2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还记得那些“纸短情长”“见字如面”的日子吗?5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主办的抢救民间家书20周年纪念大会暨2025中国家书文化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众多为抢救家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捐赠者获颁荣誉证书。

据了解,2005年4月,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等46位文化名人的倡议下,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2009年,家书项目落户中国人民大学。20年来,抢救家书项目和家书博物馆共收集家书8万余封,开办了“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2个常设展和“抗战家书展”“红色家书展”“两岸家书展”等20个临时展,出版《红色家书》《抗战家书》《中国民间家书集刊》《家书里的新中国》等家书图书20余种30余册。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以抢救家书遗产、守护亲情家园、传承家书文化为宗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盛举。”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出席大会并致辞说,自2009年以来,人民大学肩负起抢救家书的历史责任,先后批准成立全国首个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和首个家书博物馆,家书事业获得了稳定发展的平台。家书抢救小组通过征集、展览、出版、研究、宣传等措施,使民间家书的价值逐步显现。截至2025年4月,家书博物馆共接待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北京市各单位团体个人6万多人次,在优良家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受到广泛好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白庚胜在致辞中表示,家书遗产是非遗的重要内容,保护家书是保护非遗的重要实践。期望家书博物馆持续发力,运用科技手段,产生更多保护成果,充分发挥家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为表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歌手李春波为弘扬家书文化作出的突出贡献,主办方特授予他们“家书文化使者”荣誉称号。敬一丹现场捐赠了家书,李春波即兴演唱了歌曲《一封家书》。

活动现场,有13位爱心人士捐赠了家书,包括年逾九旬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原所长涂武生,捐赠20世纪60-80年代他与妻子周惠珍互通的家书等126封;87岁的湖南省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吕芳文,捐赠抗战英烈、舅舅唐仁玙抗战家书,老革命家何长工、著名党史专家胡华、王淇、郭洛夫等书信75封等。

2005年4月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时曾对社会承诺:授予100位杰出家书捐赠者“亲情文化使者”荣誉称号。一诺20年, 这次终于兑现。20年来,先后有2500多位各界朋友捐赠家书,主办方从中选出了100位,授予“亲情文化使者”称号,感谢、表彰他们为中国的民间家书抢救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为当天到场的36位“亲情文化使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纪念章。

本次纪念活动与2025中国家书文化论坛合并举行,主办方提前发布了征文通知,共有近60位学者提交论文。孙郁、方继孝、曾樾、刘涓迅、荣宏君、于永军进行了主旨发言,分别从文学、历史、伦理、教育等侧面阐述了家书的文化价值。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燕山大学、北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昌大学、中华书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集邮系统的五十余位学者参加论坛,分别从家书的多元文化价值、家书与家庭家教家风、家书的解读与出版、家书与集邮的关系等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嘉宾和北京、天津、河北、吉林、山西、四川、福建、江苏、山东等地的家书捐赠者、收藏者、研究者,以及媒体代表130余人出席活动。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