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区精准帮扶4年,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实现完美蝶变
读特记者 黄洋
2019-12-11 17:00

稻浪滚滚遥映青山,白墙黛瓦遍洒斜阳。深秋的黄昏,走进建村已有400年历史的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一幅宁静祥和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在眼前。

这里地势形似金锅,传说,一位仙人脚下神力,路过此处,留下足印大如坑,因此得名“仙坑”。濂溪河从南到北穿村而过,汇入东江。村庄的古建筑和客家文化遗产保留完好,有20座清代客家方形围屋,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但受制于地处偏僻交通条件不便、村集体经济薄弱等,仙坑村属于省定相对贫困村。

2016年,根据盐田区委区政府部署,沙头角街道办和盐田区信访局开始对口帮扶仙坑村,这成为仙坑村“蝶变故事”的开端。

4年来,扶贫驻村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抓党建强治理促脱贫,做实做精基层党建,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狠抓产业帮扶和民生项目帮扶,请来实力外援——万科集团,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经济从3万元增长到12万元,58户贫困户(182人)已有47户(165人)实现脱贫,脱贫率90%。2018年,扶贫驻村工作队获评“广东省2016-2018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2019年,仙坑村脱颖而出,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是河源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庄。

俯瞰仙坑村

产业帮扶,家门口实现脱贫梦

在仙坑村村口的西肩公坳山上,一垄垄茶树层层叠叠,连片的绿色随着山峦起伏,承载着村民们脱贫的希望。精准扶贫项目——仙坑客家红生态茶园就坐落于此。

“仙坑村是传统的茶叶产区,从古至今,村民们都有种茶、制茶的传统和习惯,出产的茶叶色清、味甘、香悠。但是长期以来,这里缺少叫得响、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仙坑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启煜介绍,2016年5月,扶贫驻村工作队入驻后,就把产业脱贫的焦点放在茶叶上,深挖当地的特色资源,增强造血能力,力推长效脱贫。

精准扶贫项目——仙坑客家红生态茶园

2016年10月,沙头角街道办筹资150万元,以村集体的名义买下返乡创业能人叶晨阳创办的河源市客家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100亩老茶园产权,双方开展合作,按照“公司+农户”模式,打造以有机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以及休闲养生为一体的“仙坑客家红生态茶园”产业基地。

目前,全村有27户贫困户入股茶园,带动全镇劳动力1000多人。项目实施后,每年为村里创造收益24万元以上,其中80%用于农户分红、2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民叶秀娣家上有80岁的老人,下有4个孩子,由于要照顾家庭,夫妻俩不能外出打工,缺少收入来源,日子越过越穷。扶贫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将夫妻俩纳入种茶的队伍,并积极把他们安排到村里植树、修路等公益性岗位上。如今,依托稳定的茶园分红和临时岗位收入,夫妻俩不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实现了脱贫。由于实施早、见效快,2017年,“客家红”帮扶项目获得了河源市第六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十大精准脱贫产业项目奖”。

谈起仙坑村的未来,叶晨阳也信心满满。“作为土生土长的仙坑人,我选择回乡创业就是怀揣着希望家乡富裕兴旺的梦想,如今在盐田区的倾情帮扶下,这个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叶晨阳介绍,今年他的茶园产茶1.5万多公斤,产值近3000万元,“接下来,我计划规划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做强做大产业,让更多村民因产业振兴脱贫致富。”

新落成的仙坑村文化大礼堂

民生帮扶,路宽了读书声更响亮了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是仙坑村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主要原因。

2017年,扶贫驻村工作队筹集资金600万元,对村庄主干道——赤南公路仙坑段进行改造升级,解决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项目对原路面进行修复,路宽也由5米扩宽为6米,沿路两侧还进行了绿化、亮化。完工后,仙坑、南山、黎顺、大禾4个村庄被完整地连接起来,村民前往镇里、县里分别由过去的40分钟、1个小时,缩短至20分钟、半个小时。游客也经由这条路源源不断地来到仙坑,为村庄发展带来了商机、送来了人气。

“松涛四壁月三更,万山围住读书声。”仙坑村客家文化浓郁,文脉源远流长。精准帮扶,教育是其中的重点。

走进仙坑学校,一大一小两座装饰一新的楼房就映入眼帘,前者是教学楼,后者是教师宿舍。教学楼一楼是教室和食堂,二楼是午睡寝室和舞蹈室。在这里当了17年校长的冯运添一边带领笔者参观,一边感叹现在是学校发展最好的时候。“过去,学校条件差,校园里只有供学生使用的厕所,老师们要方便还得往村里去,新来的老师呆几个月都走了。”他介绍,自盐田区帮扶以来,调动多方资源,学校基础设施已经与城里学校没有差别,新分配的老师也愿意留下来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过去,村民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外面读书,现在不同了,都愿意把孩子留在村里。今年,好几位家长把在外面读书的孩子接回了村里,他们说信得过村里的教育。”

新建的仙坑村客家农耕长廊

实力外援,激活古村沉睡的资源

漫步在仙坑村翻修一新的农耕古道,抬眼便是绵延无尽的金色稻田和白墙黛瓦的客家围屋;耳畔传来濂溪河的潺潺流水声。道路一侧是长长的农耕长廊;一侧是整齐低矮的篱笆墙,三角梅、修竹丛点缀其中。道路上,劳作完的村民、放学的小孩,踩着轻快的步子往家走。在仙坑村,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悠悠乡愁、余韵袅袅。

这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能完美地呈现在世人眼前,万科集团功不可没。2018年,经盐田区牵线搭桥,万科集团到仙坑村实地考察,形成“乡村振兴+持续造血”的帮扶思路,投资预算5000万元,量身定制了“2+1”实施方案,确定在古建筑修缮保护、历史文化传承、艺术内容导入、人文自然景观升级改造等方面开展援建。

欧阳仑是广东南粤古建筑有限公司的技术总负责人,曾参与过广州永庆坊的修复,经万科集团的邀请,他负责指导对仙坑村两座清代客家围屋八角楼、四角楼,以及登云书院等进行修复。“万科提出‘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文物的同时为村民留住乡愁。”他以四角楼的墙裙线修复为例,过去,仙坑村村民架梁造屋,推崇广府地区的风格,但广府地区多用花岗石,在当时不仅开采难,运输成本也很高,仙坑居民独辟蹊径就地取材,首先使用本地的夯土涂抹,再上一层由草料、石灰等制成的纸筋灰,最后以墨水和土黄灰等为颜料,摔洒其上,形成花岗石的效果。“此次修复,我们完全复制了这种技法。”

“万科的使命是成人达己。”万科集团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解冻说,万科集团助力仙坑村乡村振兴,就是要将仙坑村沉睡的、有价值的元素激活起来、揭发出来,形成一个大平台,使得后续各方的资源可以不断添加其中,最终给仙坑村留下带不走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

民生帮扶项目——赤南公路仙坑段

党建引领,汇聚多方合力温暖民心

在仙坑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有一座由万科集团投资新建的仙坑村乡村振兴展览馆,展览馆外部造型古朴雅致,内部陈列内容丰富,是了解仙坑村历史沿革、发展特色的好去处。步入其中,一组照片令笔者印象深刻,讲述的是援建之初,村两委、扶贫驻村工作队、万科集团等成立联合党支部,实现党建工作与精准脱贫相互促进的故事。

刘启煜说,驻村扶贫工作队统筹全局、多方协调,打出一系列的“组合拳”,做到凝聚合力、温暖民心。通过实施《沙头角街道抓党建促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开展机关支部书记讲党课及结对共建活动,驻村工作队带领村两委扎实开展“两学一做”、落实“三会一课”,制订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各项管理制度,落实村党员干部挂钩联系贫困户及困难群众制度,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打下坚实政治基础;全力解决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截至目前,驻村扶贫工作队累计投入资金1339万元,基本解决了仙坑村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已完成村庄自来水、农田水利建设、仙坑游客服务中心等15项民生工程。

此外,仙坑村按照党员活动室相关规范、标准对党群服务中心重新装修,二楼增加党员谈心室,完善基层党员的精神家园软硬件建设。“目前,文化大礼堂也顺利竣工待投入使用,届时,广大干部群众将可以在这里直接参与、直接了解、直接领略仙坑村的党建成果和工作效果,让大礼堂成为仙坑党总支的暖民心、聚人心工程。”刘启煜说。

帮扶亮点:文旅+研学,乡村振兴新“玩法”

乡村振兴,路畅了、水通了、景美了,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气?仙坑村开发了文旅+研学的新“玩法”。

在走访过程中,笔者遇到了一支来自深圳龙华实验学校的研学队伍。现场,200多学生被编为数个大家庭,每个家庭由一名当地村民担任“家长”,排着队走向稻田。“割稻子的时候,镰刀口应该朝下;割下的稻子,要稻穗朝下放进箩筐里……”

在田埂上,“家长”手持镰刀,讲解割稻子的方法。孩子们一边全神贯注地听着,一边有板有眼地模仿起来。随着“家长”一声令下,孩子们一人领到一把小镰刀,兴奋地走进稻田,俯下身子,认真地劳动起来。

“学生们生活在城市,很多人从没有到过农村,关于乡村的知识都是来自书本。通过研学,真正地走进田间地头,真正地劳动起来,对孩子们认识劳动、认识乡村、认识生活,都非常有意义。”龙华实验学校五年级(1)班李老师说。

刘启煜介绍,发展文旅+研学的新模式,一方面受教育部近年来在全国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建设工作的启发,一方面是仙坑村自然和人文兼具的资源禀赋,非常适合开发研学项目。此外,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道路的改造升级,使得研学队伍可以便捷地来往于村庄。

说起发展研学项目的好处,刘启煜给笔者算一算账,一支研学队伍来到村庄实践,逗留时间往往超过一天,其中就产生了吃、住、购买特色产品等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这可以大大增加村民的就业岗位,促进村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接下来,仙坑村将补齐文旅产业短板,引入专业的旅游公司,开发“万民旅社”项目,在如今吃在仙坑的基础上,让研学队伍住在仙坑、消费在仙坑。

人物访谈

从基础打磨 到精雕细琢

——访仙坑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启煜

刘启煜

帮扶干部有没有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从群众对其是否亲近可作出判断。

在仙坑村,刘启煜带领笔者一行四处参观时,不断有村民亲切地与他打招呼拉几句家常,还有小孩子主动来牵着他的手,邀请他一起玩耍。刘启煜说,自从经盐田区选派,从沙头角街道办副主任的岗位上,入驻到仙坑村,他就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

一枝一叶总关情。凭藉精准扶贫仙坑村的工作业绩,刘启煜在由河源市委文明委和河源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的2019年度河源“最美驻镇村干部”评选中脱颖而出,摘获殊荣,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认同。

“现在仙坑村的基础打磨阶段基本结束,正进入精雕细琢的软件提升新阶段。”刘启煜说,他将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仙坑村2019-2020年的攻坚号角已经吹响。

全力完成贫困户“一户一策”计划和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在2019年帮扶对象全部出列。将全村剩下的10户贫困户,分别采用两种手段实现脱贫。一是确保五保、低保贫困户冯英等10户兜底扶贫出列;二是确保叶石明通过发展产业通过产业帮扶出列。

刘启煜坦言,要认真贯彻落实基层党建工作,配合省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工作目标,强化基层党建导向,切实按照“抓党建强治理促脱贫”建设要求,把仙坑党总支打造为领导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各项事业的坚强核心,切实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按照省定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要求,全面规划好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建设,按照精准脱贫工作要求,围绕长短结合抓实扶贫产业发展,不断培育具有仙坑本地特色的旅游产业,确保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扶贫工作没有休止符。刘启煜表示,有序实施2019-2020年度精准扶贫工作规划,巩固完成全部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紧扣稳定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预防因病因学返贫,把帮扶推进乡村脱贫攻坚工作再深入,确保有序减贫、严防漏评、谨防错评,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安排干部帮扶,全面扶持贫困户持续增收并不断聚焦精准落实。

精准扶贫让仙坑脱胎换骨,美丽的乡村画卷将更加丰盈厚实。刘启煜说,将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造血能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拓宽产业发展思路,整合土地、产业经营、生产要素等办法,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县国资委分红,同时计划引入专业旅游公司参与仙坑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后期管理运营,村民以出土地、公司出资金,依靠仙坑村旅游资源,打造新农村示范片研学旅游的“仙坑样板”。

见习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记者 黄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