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考察南福金柚种植基地时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要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河南光山的油茶、宁夏贺兰山的葡萄酒、陕西柞水的木耳、山西大同的黄花、陕西延安的苹果、广东茂名的荔枝、山东枣庄的石榴、江苏镇江的草莓、广西来宾的甘蔗……新时代一个个乡村特色产业,蕴藏群众致富经,拓宽发展振兴路。持续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优化种植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把特色产业做得更大,就能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振兴做得实,特色产业成势见效。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民的好就业、稳收入,一头连着农村的生机和活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质言之,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我国疆域辽阔,南北差异大,产业振兴不可能只有“一个模板”。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有什么样的水土,播撒什么样的种子;有什么样的资源,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长”出千姿百态的特色产业。位于粤东西北的梅州,好山好水,金柚种植历史已逾百年,2024年全市柚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89亿元,带动10余万农户增收致富,一株株郁郁葱葱的柚树整齐排列,已成为村民们的“摇钱树”结出乡亲们的“致富果”,成为推动梅州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科技赋能促发展,特色产业延链增效。光照、水源、温度等自然条件,造就梅州柚独特的风味,但梅县区金柚能发展成近百亿元的产业,不止是自然的馈赠。梅县金柚之所以品质好、名声响,一个重要原因是梅县区组织农业专家“送技下乡”,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病虫绿色防控、无病毒苗木培育等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金柚品质。果园管理实现精细化与智能化。同时,依托柚果产业优势资源,一二三产业融合初具雏形。当前,梅县区培育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57家,“三品”认证农产品160个,“粤字号”农业品牌产品27个。金柚全身都是宝。梅县区持续培育壮大金柚产业集群,发展金柚深加工企业12家,将柚花、柚果、柚皮、柚肉等全果利用、精深加工,努力将金柚“吃干榨尽”,成功开发出柚苷、甜味剂、金柚啤酒、果汁、果脯、果酱等一系列高附加值金柚产品。小柚果背后的产业韧性和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
品牌建设引领优,特色产业生机盎然。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经成为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梅县区大力实施金柚提质工程,在品质把控、销售推广、延链强链、产业园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从柚果管理端发力,切实加强柚果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标准化种植、品质达一级果标准、统一Logo等方面持续推动金柚品质做优、品牌做大。如今,梅州金柚不仅以其高质量、高品质享誉市场,更持续培育深加工金柚产业,推进金柚整果分割利用,研发系列高附加值金柚产品,产业发展蓬勃有力。“好柚子有好价钱,好柚子不愁卖。”目前,梅州金柚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价值113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梅县金柚采摘节”荣登全国“节庆品牌影响力百强榜”。
处一隅而观全局。梅州发展特色产业的努力,是推进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广东省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坚持县域统筹、镇村联动,做好“土特产”文章,打好“龙头、园区、品牌、配套”四张牌,积极推进粮食、蔬菜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茶叶、南药等5个数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打造一批“小而美”“特而精”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从一树花香到满山金果,向山而兴的梅州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产业能级提升,抓增收致富,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小柚果,大产业。全国每五个柚子,就有一个产自梅州。梅州梅县区有柚农5万多户,金柚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占农业人口人均年收入的40%和主产镇农民人均收入80%以上。金秋时节,柚果飘香。当前,正是梅州金柚丰收的季节,“中国金柚之乡”——梅县区的柚农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在梅州考察时,得知今年金柚喜获丰收、销路畅通,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他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像金柚一样又甜又美。金柚产业还串联起乡村旅游,吸引一批批游客前来,让柚农从一季卖果到四季有进项。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坚实的技术支撑、完善的政策保障,只要大家脚踏实地同心干,必能蹚出乡村振兴的致富路,结出更多甜美的“致富果”。
金柚子映照好日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全会提出的“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一新的更高要求,以更大的努力和付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成现实。
(作者分别系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张蕾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