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深圳粤海休闲公园
池杉树还沾着露水
一群翠绿色的 “特殊访客” 就准时“打卡”
(图源:网络)
一群亚历山大鹦鹉扑棱着翅膀从香港飞来
尖嘴啄向饱满的池杉果
脑袋一点一点认真“干饭”
(图源:网络)
蹲在枝头啄果子的憨态
引得来摄影爱好者扛着 “长枪短炮” 拍摄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照
并调侃
“鹦鹉都知道深圳有靓野吃”
“来了就是深圳鸟!”
(图源:网络)
别以为它们是随便 “蹭饭” 的 “吃货”!
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亚历山大鹦鹉
能认准深圳当 “干饭点”
是对城市生态的硬核认证
候鸟在深圳湾翔集胜景。(图源:深圳特区报)
深圳藏着候鸟的 “五星级驿站”

这群鹦鹉的 “跨境通勤”
不过是深圳候鸟“天堂”的冰山一角
(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深圳位于全球最重要的迁徙路线之一
“东亚—澳大利西亚”线的中间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
有上百种超10万只候鸟“房客”
在深圳停留
(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福田红树林湿地更是享誉全球的 “五星级驿站”
这里藏着超多 “明星鸟”
据统计
福田红树林湿地已记录到鸟类272种
生机勃勃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图源:深圳特区报)
其中,曾记录到超过全球水鸟种群
估计数量1%的水鸟有黑脸琵鹭、普通鸬鹚、
反嘴鹬、弯嘴滨鹬、凤头潜鸭、红脚鹬等
近年来
得益于全球保护力量的共同努力
黑脸琵鹭这一濒危鸟类的数量逐渐回升
高清摄像头拍摄到栖息在滩涂红树上的黑脸琵鹭。 (图源:深圳特区报)
2024年初的全球同步普查显示
黑脸琵鹭总数恢复到6988只
而深圳湾作为其重要越冬地监测到375只黑脸琵鹭
在红树林湿地,藏着 “护鸟黑科技”:清理外来乔木、营造宽阔水面与小岛、疏通与外海的连接等。同时,引入智能化水位调控系统,鱼闸设计得 “水出鱼留”,把鱼塘打造成候鸟 “智慧食堂”。修复后的数据超亮眼:水鸟种类增加 18 种,数量多了 1.4 万只。

为了让保护不只是 “口头说说”,深圳将50%的市域面积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2021 年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还专门 “加码”,对建设生态监测网络、开展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深圳还发布了《鸟类友好城市规划与设计指引(征求意见稿)》,在全国率先给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拿出 “实操手册”。
在深圳湾越冬的候鸟。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尽管深圳陆域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
但全市鸟类种类总数约占全国的1/4
谁说高楼大厦和鸟语花香不能组“CP”?
不妨抽空去深圳走走
说不定能偶遇 “跨境通勤” 的鹦鹉
(资料来源:广东省林业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自然资源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大湾区之声、晶报)
转载请标明来源读特客户端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