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后的首个七夕,多地迎来结婚登记潮

“民生周刊”微信公众号
08-31 15:16
摘要

行政壁垒被拆除后,全国多地婚姻登记机关在8月29日农历七夕佳节,迎来结婚登记热潮。

行政壁垒被拆除后,全国多地婚姻登记机关在8月29日农历七夕佳节,迎来结婚登记热潮。

清晨六点,新疆赛里木湖登记中心门口已有新人披着婚纱排队。这里被誉为“爱情圣地”,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最终全天办理超过300对新人。

与此同时,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五十二楼新设的“云端登记点”,20对新人在三百多米高空以苍穹为幕、上海浦江为证完成宣誓,城市天际线第一次成为婚书的背景。

全国通办引爆七夕结婚潮

今年5月10日起实施的新修订《婚姻登记条例》彻底改变了中国婚姻登记格局。地域限制全面取消,户口簿退出历史舞台,任何一方凭身份证即可在全国任一登记机关办结手续。

政策直接降低了流动人口的经济与时间成本,旅游结婚、异地领证成为现实。东部沿海城市因人口流入优势迅速成为“领证新地标”。

七夕当天,上海市2310对新人登记结婚,刷新了近十年七夕纪录,其中1130对来自全国二十九省市。广东全省截至十七时三十分共办结10558对,其中2452对来自“全国通办”。

景区登记点成为爱情圣地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落地后,一批融合自然风光与爱情文化的景区登记点迅速“出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局限于家门口的政务大厅,而是选择奔赴远方,在秀美山水与浪漫传说中完成自己人生的重要仪式。

新疆赛里木湖面积为1314平方公里,寓意“一生一世”;这里离乌鲁木齐是520公里,寓意“我爱你”。自“全国通办”后,异地办证的新人同比增长明显。

来自河南的游客都晶晶与尹雷锋在赛里木湖完成了婚姻登记,都晶晶表示:“赛里木湖是我心中的‘爱情圣地’,在这里登记结婚终生难忘。”

江西新余仙女湖婚姻登记处作为全国唯一以七夕为主题的婚姻登记中心,也在七夕当天正式揭牌。新余是“七仙女传说”溯源地,1600多年前《搜神记》曾记载相关故事。

特色服务塑造全新婚登体验

各地婚姻登记机关不仅提供便捷的登记服务,还打造了丰富多彩的特色体验活动。

在云南绥江县婚姻登记处,一场“鹊桥新韵·情定绥江”的主题活动正在开展。活动设置“新人送福米”、“婚俗新风承诺”、“拆红线盲盒”等特色环节,倡导简约不失庄重、传统兼具创新的婚俗新风。

河南洛阳上阳宫文化园内的婚姻登记户外颁证基地融入了更多七夕文化元素,与上阳宫的盛唐园林景观相得益彰。新人可以穿着汉唐宋等朝代传统服饰在这里定格美好的瞬间。

江西南昌的梅湖景区将婚姻登记点巧妙嵌入非遗博物馆中,打造出江西首个“非遗婚姻登记中心”。这里还推出了“山水为媒”帐篷婚礼、“1314婚旅路线”等特色服务。

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的融合

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开,每年只能在七月初七相会一次的传说。这个故事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使得七夕成为最浪漫的日子之一。

除了爱情元素,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星宿崇拜,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女子会在这天进行祭祀祈福、技艺展示等活动,祈求智慧和巧艺。

大荔乞巧节传统民俗仪式的多个环节需要提前多日准备,如缚巧姑、搭巧棚、泡巧芽、蒸巧馍。到了乞巧节当天,人们会迎巧姑、掐巧、卜巧、磨碗乞巧、背巧歌等。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特殊日期结婚有着特别的心理偏好。选择在七夕这样的日子结婚,不仅因为其文化意义,更因为它能为新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爱的仪式”也在悄然之间,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持久而甜蜜的活力

“景区领证”已从个别浪漫选择扩展为一股新兴消费潮流。随着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持续推行和年轻人对仪式感需求的不断升级,这种“旅行领证”模式正悄然兴起。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这种模式对于文旅发展非常有益。很多新人不仅是自己去婚姻登记,还会携家人同行,组团旅行持续时间长,且人生大事大家也愿意掏腰包,所以单个消费支出较高。”

山东青岛市“甜蜜经济”产业发起人李晓洁介绍,在文旅资源、服务创新和政策利好的多重叠加助力下,崂山“甜蜜经济”正从传统的婚庆服务向“服务+产业+文化+旅游”的模式不断拓展。

“从原来的4小时婚宴经济到后来发展的全球旅拍经济,再到今天的全球目的地婚礼经济,市场增量巨大,是原来的20倍以上。”李晓洁说。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在七夕当天点燃的结婚潮,不仅是浪漫数据的刷新,更为低迷的生育率打开一线曙光

当结婚成本骤降、程序极简,大量原本因户籍、工作、距离而搁置的结婚计划被迅速兑现。

第一步“愿意结”已迈出,接下来必须把“敢于生”转化为“乐于生”。要让这张结婚证真正转化为婴儿啼哭,各级政府需趁热打铁。

专家建议一是将婚登、孕检、生育登记、出生医学证明“四证合一”一网通办,杜绝多头跑。

二是把保障性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向新婚家庭倾斜,让房子不再是生育的拦路虎。

三是0—3岁普惠托育机构应像便利店一样“社区化”,财政补贴直接补给机构而非家长,降低时间成本。

四是完善《劳动法》刚性落实父母共享育儿假、弹性工时,并对严格执行的企业给予社保费率优惠。

五是探索“生育红包”与“教育消费券”直接打入社保卡,形成从出生到高中全链条减负。制度松绑只是开始,持续降成本才是答案。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彭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