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午,深圳医学科学院(英文简称“SMART”)博士项目的2025级新生们迎来了院长颜宁的开学分享。
“不要纠结!纠结本身消耗心力,自我调节又需额外能量——两份心力叠加,效果归零。不如把精力专注在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上。”颜宁分享自己的经验道:“每当我完成一个小实验、解决一个小问题,那种成就感让我由衷快乐,也让我明白:别人不给阳光,我自己也可以灿烂。”
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
多看、多尝试、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当天,颜宁分享了从实验室日常科研的点滴,到科学探索的宏大愿景,从学术选择的迷茫,到心智成长的启示。
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颜宁轮转了三个方向和风格完全不一样的实验室,在做出决定时,她仔细分析自己的性格、特长和兴趣。
“轮转不仅是了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更是一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她鼓励新生们主动去感受不同实验室的风格和文化,去结识更多师长和伙伴,并深入思考自己真正热爱的科学问题。
犯错不可怕,只要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颜宁认为,博士阶段提供了低成本的试错空间,犯错不可怕,只要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她鼓励学生把错误分享出来,让实验室成为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环境。
她说:“科学探索本身就是不断试错和发现未知的过程。每一次小小的错误,都是走向理解和创新的必经之路。”
拓展视野,探索“生命暗物质”
显微镜让我们看清细胞中微小的结构,望远镜带我们望向遥远的星体。随着AI等新技术的涌现,我们得以从微观到宏观构建模型,深入理解糖、RNA、蛋白质等物质,进而理解生命构造的本质。
“观察是起点,理解是过程,而创新才是终点。”颜宁鼓励大家借助不断涌现的新技术的力量,拓宽视野,去发现那些尚未被揭示的“生命暗物质”,探索和理解生命的终极问题。
让科学更贴近真实世界
基础科研与临床问题的结合,是SMART博士教育的重要理念。
颜宁分享了一位麻醉科医生的故事:这位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实验室研究,每一个实验都带着临床观察的问题。
“他观察到的临床现象,引导了实验设计,也让科学问题更有价值。”这种跨界探索让科研不仅停留在实验室,而是真正与现实世界相连。
不仅要“干粮”,更要“猎枪”
颜宁院长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的教育理念:学校不仅要提供“干粮”,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干粮的“猎枪”。技能和方法会随科技进步而更新,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策略,才是持久的核心能力。
8月29日上午,深圳医学科学院(英文简称“SMART”)博士项目的2025级新生们迎来了院长颜宁的开学分享。
突破知识边界:学术品味的塑造
颜宁提醒学生,博士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探索未知,更是学术品味的塑造。她以AI为例,这一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经历了起伏和沉寂,如今才再次爆发。
“科学认知总是在螺旋上升,每一次探索都让你看见更多未知。”她建议新生不要轻易否定某个领域,也不要追逐热门领域、或者停留在热门技术的表面。
科研,需要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她强调:“选择实验室时,更应关注科学问题本身。”
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探索
颜宁分享了曾参加过的一门课程:每节课精读三篇经典论文,时间跨越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最近三天的最新研究,同时辅以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科研方法与思维模式,更得以追溯科学发展的脉络。
课程最关键的部分,是不断追问:这项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如果今天是你,将如何设计实验?正是这样的训练,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盲目信任,学会持续挑战已知与既定范式。
深圳医学科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陈建飞表示:“作为一个即将开始博士生涯的学生,听了颜宁老师的讲座后,收获良多。科研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无论从选题,实验设计及执行,数据分析,论文发表乃至成果转化都会遇到无数的挫折。遇到挫折,保持自我内心的强大,给予自我正向的反馈与激励尤为重要。在接下来的学习科研中,我将努力从临床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科学研究,‘助力健康新光明’。”
深圳医学科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粘泽恺说:“我作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SMART直博生,特别关注和向往SMART在临床转化上的重点布局。听了颜老师指导后受益匪浅!实现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落地是我的理想,我也相信在SMART和深圳这片高效创新的沃土上可以实现自己的追求、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编辑 秦涵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