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Spotify(声破天)华语歌手月收听榜单上,广东说唱歌手揽佬以 302.2 万的数字超越周杰伦时,不少人第一次接触到了 “揽菲斯” 这个新鲜词。网友用它形容揽佬的音乐风格,其中藏着一个有趣的文化密码——美国孟菲斯的嘻哈节奏,竟和岭南的粤剧唱腔、客家方言玩到了一块儿。揽佬的走红不只是个人的成功,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文化融合的新可能。
孟菲斯是美国南部的嘻哈重镇,其说唱风格以碎拍鼓点与厚重贝斯为显著特征,孕育于当地蓝调与街头文化的土壤中。而揽佬的 “揽菲斯” 创作突破了简单的风格移植,像给这股异乡风加了点岭南调料。
在《大展鸿图》里,粤剧《帝女花》的经典唱段一响起,孟菲斯的 808 鼓点就顺势接了过来,“落花满天蔽月光” 拖着长音,和电子音效缠在一起,既有着老广的古风,又带着国际范儿的跳脱,让人一听就忍不住跟着节奏点头。这种融合并非堆砌文化符号,而是基于对两种音乐体系结构逻辑的深刻理解,构建出具有辨识度的 “文化中间形态”。
《大展鸿图》海报
广东说唱从来就擅长这种 “混搭”。早年间,龙舟说唱艺人背着木雕龙舟,把街坊邻里的新鲜事编成押韵小调;潮州歌册的老艺人,用潮汕方言把故事唱得活灵活现。这些传统曲艺蕴含着韵律感与叙事结构的养分,成了广东说唱的底气。
自2003年“精气神”团体等早期厂牌起,广东说唱便展现出对本土文化的自觉传承——他们把粤剧梆子腔融进爵士嘻哈,把粤语 “数白榄” 的节奏转化为说唱 flow(语流、节奏感)。如今揽佬的 “揽菲斯” 风格,正是这种传承脉络在数字时代的延续与突破。
图源:齐鲁晚报
作为岭南文化创新高地,深圳对揽佬这样的创作者有着天然吸引力,他本人也直言想来这里发展。深圳为这类文化实践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完善的音乐产业基础设施、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氛围,以及 Live House、音乐工作室等载体的集群发展,共同形成了文化创作的 “孵化器” 效应。据道略演艺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深圳2025年一季度开展营业性演出4647场,演出票房收入2.35亿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场次增长了15.6%。城市对文化人才的吸引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作生产力,也让揽佬这样的音乐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说到底,揽佬的作品能火到海外,正是印证了这两点——“本土性” 与 “国际性” 从不是对立命题,文化融合从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把不同食材放进锅里,慢慢熬出独有的味道。《八方来财》《大展鸿图》让听惯嘻哈的年轻人恍然发现,老祖宗的腔调原来可以这么酷;也让不懂粤剧的外国听众,顺着鼓点就能触摸到岭南文化的脉搏。
当岭南文化元素通过现代音乐载体进入全球传播体系,既保持了文化辨识度,又具备了跨文化理解的可能性。广东说唱的这份探索,既守住了本土文化的根,又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为区域文化 “走出去” 提供了生动启示: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用当代艺术语言进行转化,便能有效打破隔阂。或许,这正是当下文化发展最打动人的姿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本土与国际之间,踩出自己的独特节奏。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