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银龙鱼。”
如果你是短视频用户,这句歌词大概率已经在你脑海里循环播放了一百遍。你也许不知道它是谁唱的,但你知道它很“上头”。
7月7日,在Spotify(全球最受欢迎的数字音乐平台之一)最新榜单上,这首歌的演唱者揽佬,以超300万的月听众数,正式超越周杰伦,成为华语歌手中的第一名。
哪怕是不关心华语音乐的人,看到这个信息也会吓一跳,怀疑是AI虚构的假消息。
这一幕多少有点“玄”,却是铁打的事实。民俗玄学的“玄”也好,意料之外的“玄”也罢—— 一个说着粤普的说唱歌手,用带点市井趣味、庙堂神像和打工人热汗的音乐,突然就把华语乐坛的山头“爆改”了。
对此,揽佬回应:“我觉得我不能跟他比,因为本身现在这个歌刚火,人家已经很久没有做音乐出来了,我觉得营销号有时候真的是很无脑的,把我去跟他比,我拿什么跟人家比?”
揽佬到底是谁?他出圈爆火的作品真的具备音乐性吗?文化输出的路上,他输出了什么?
以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真的走进了一个“俗即是潮”的时代了吗?
1998年生的惠州仔
唱出“广东老钱”的松弛感
如果你有听过揽佬最火的单曲之一《大展鸿图》,一定会被开头intro的一段采样——粤剧名曲《帝女花》的电影版歌曲所吸引。
有人说《帝女花》是粤剧里的悲剧名作,所以《大展鸿图》是以乐景写哀情;也有人说根本没那么深刻,揽佬只是想表达“广东老钱”在自建别墅里唱KTV的虚浮感,而《帝女花》通常是这些人点唱的首本名曲(看家歌曲),所以一开头就用它抓住听众的耳朵,引发一种怪诞的共鸣。
揽佬
不管用意如何,揽佬这个1998年生的广东惠州人,算是用自己的创作才华吃到这一波互联网大流量了。
在网友的评价中,他唱出了广东打工仔、茶楼子弟的心声,同时创造了一条短视频时代的音乐走红公式——听得懂的“粤普”说唱口音、听不懂但觉得“玄”的玄学意象,以及民俗+赛博+孟菲斯beat的混搭音乐底色。
其中,孟菲斯说唱是构成揽佬风格的重要元素。孟菲斯流派起源于1990年代的美国孟菲斯市,以黑暗、粗粝的听觉美学和独特的文化符号闻名。揽佬作为国内该流派的代表性音乐人,别出心裁地对这种“凶猛”的说唱风格进行了有趣的本地化改造。
专辑封面
比如最出圈的专辑,发行于2024年8月的《八方来财》就包含大量描述广东人真实生活状态的具体意象,“别墅”“唱K”“茶具”“银龙鱼”“手写'大展鸿图'放办公室”等等,揽佬依靠本土歌词去驾驭舶来的音乐风格。
发行之初,这张专辑在说唱圈外一度被贴上俗气、不入流的标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揽佬的音乐像病毒一样传播,无论听不听说唱,人们都能唱出一两句“来财”。
揽佬的歌能爆火,大概归功于两点:一来,揽佬非常符合人们对“广东仔”的想象;二来,这些歌词看似肤浅俗气,却寄托着年轻人对“躺平”“暴富”“过不费力人生”的生活愿望,非常贴合当下的社会情绪。
很多人抱着猎奇的心态去听这些作品,第一遍觉得“抽象”,第二遍觉得“不对劲”,第三遍就发现自己被歌词中岭南的湿热气息和带着松弛感的短句洗脑上头了。再加上短视频bgm的“推波助澜”,“揽佬收听人数超越周杰伦”这么一个流行音乐大事件就诞生了。
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认同感
让累了的年轻人在音乐中休息
如果我们再试图扒开揽佬的走红公式,会发现每一支MV和歌词都像是一次视觉与文化的重塑。
香案上的贡品、摇曳的吊扇、泛黄的红木家具、水缸里缓慢游动的锦鲤,这一切太像广东人的童年了,同时也像近年来在年轻人中兴起的复古潮流。古与今、土与潮、迷信与电子,在这里不是冲突,而是“融合得好上头”。
《八方来财》MV
举个例子,《大展鸿图》里那句“水池里面银龙鱼”,听起来像炫富,其实是广东许多小康家庭的标准配置:银龙鱼是吉祥物,象征富贵、驱邪、镇宅,“他研墨下笔直接给我四个字”则浓缩了广东人相信“字能转命”“符能求财”的民俗文化;在《八方来财》MV里,揽佬在红木桌上摆起香炉、果盘、刮刮乐,又趣味复刻了拜神的那一套流程。
这些早已深植在广府家庭基因里的东西,被揽佬用节奏和押韵打包后,摇身变成了国际串流的文化符号。
Spotify等音乐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揽佬的作品在东南亚区域的收听率占比相当高,也意味着它们已经打入了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群体里,尤其是热爱说唱音乐的年轻华人。
《大展鸿图》MV
音乐、民俗、文化……谁赢了年轻人的心,谁就有传承的未来。
城画君询问了身边爱听揽佬和他的《八方来财》《大展鸿图》《因果》等作品的年轻朋友:为什么听众在听歌之余,还会主动在歌曲评论区刷“来,来财,来”?为什么有人看完MV说“这比很多非遗宣传片都要真实”?
答案或许是揽佬的音乐打中了一个很深的心理缝隙:大家太累了。
工作卷、生活压力大、前途看不清,励志的歌曲听了一遍又一遍也没有带来真正的治愈感,深夜的“emo歌”又早已过了它最受欢迎的风口。
在上班与上进之间,当代年轻人选择利用空闲时间,摸一摸香火、喝一口凉茶、拜一拜财神。
揽佬的歌就是在做这件事,他巧妙借用了广东人根植在血脉里的文化认同感,把一整个“精神许愿池”放进了音乐专辑里。仿佛要告诉大家:你不一定信这些,但你一定希望它能真的实现。
近几年流行的“中式梦核”,其实也正是切中了同一种心理:它不造梦,而是将我们本来就有的小小的迷信、焦虑和欲望都放大了。
“揽佬们”难登主流舞台?
类似的论调也许为时尚早
7月10日,在音乐平台上大获成功的揽佬趁热打铁,时隔快一年后推出了《八方来财》的后续专辑《八方来财之江船入海》。专辑收录9首作品,包括《东江三号》《花斑蚊》《凶星退散》等,歌名依旧是满满的广东味道。
自从2017年《中国有嘻哈/中国新说唱》等音乐节目热播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喜欢上说唱音乐,也让说唱厂牌、歌手们获得了大量的曝光和走红机会。但与此同时,“rapper塌房”“rapper文化水平不高”“地区rapper之间的beef(冲突)”等争议话题也越演越烈。
比起CDC“成都集团”、CSC“长沙C-Block”,以及北派的“丹镇北京”“广顺”等热门说唱圈子,全国最早玩嘻哈音乐的广东说唱圈,反而一直因为粤语方言难以在全国范围流行等原因,显得“势单力薄”。
揽佬在《大展鸿图》中和广东说唱圈代表人物、资深说唱歌手AR刘夫阳的featuring合作,仿佛是面向全国说唱音乐爱好者发射出一枚信号弹——广东始终在中国说唱圈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揽佬向人们展示了,广东深厚丰富的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精神财富宝库,只要你有心挖掘和改造,灵感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揽佬(左)与AR刘夫阳(右)
爆款说唱歌曲的出圈固然让人欣喜,但事实是,“揽佬们”哪怕获得了不少听众的认可,在主流舞台上依然会面临很多的质疑。
揽佬的成功也许只是打开了一扇“沟通文化”的门。当全世界的手机屏幕都被短视频占据的时候,一首听起来魔性洗脑的bgm,背后或许是某片土地上民俗文化的浓缩精华。
《大展鸿图》等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走红,不是靠全球英语,也不是靠偶像滤镜,而是一个仿佛住在你家附近的广东街坊,他把传承千百年的文化精华熬成一锅老火靓汤,端到你面前。喜欢这味道的人自然会多喝一碗,不感兴趣的人也不必急着把汤倒掉,或许可以等一等,把热汤放凉一点再说。
就像音乐评论区里,出现了不少岭南地区以外的听众的留言:“揽佬不是出圈,是把我们这些圈外人都拉进来了。”
还不了解岭南文化的你,会成为下一个被“揽佬式音乐”拉进圈子里的人吗?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