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与归鸟》(国画)-赖少其-1989年
广东美术百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正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深圳站”全面系统的呈现了广东美术百年来的艺海峥嵘岁月。其中,向大师致敬的环节尤其引人注目。本次大展设有21位“广东美术大家”的展览专区,一进入圆形展厅,观众抬头可见李铁夫、何香凝、高剑父、林风眠、关山月、关良、赖少其等21位“广东美术大家”的巨幅照片高高悬挂,以这种的方式表达对大师的敬意。这些大师之中,不乏与深圳有着深入的“缘分”,他们对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山月美术馆与何香凝美术馆见证深圳美术发展
作为广东美术的组成部分,深圳美术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如今深圳成为全国美术版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深圳美术的发展离不开大师的指导与关怀。
在21位广东美术大家之中,两位艺术家与深圳缘分颇深,即关山月和何香凝。以这两位艺术家命名的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和关山月美术馆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美术事业从小到大,发展茁壮。
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该馆拥有国内外现存数量最多和最重要的何香凝艺术作品,集中了艺术家长达六十多年创作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及相关文献,既是何香凝艺术创作的完整体现,也是研究何香凝及相关艺术家的重要资料。
去年,何香凝美术馆重新开馆之际推出“何香凝艺术精品陈列展”,展出41件馆藏何香凝书画精品,受到良好的社会反馈。而此次广东美术大展中也展出了何香凝的多件作品,包括《山水》《虎图》《设色山水斗方》等作品,观众可以从中一窥她的艺术修养。
坐落于莲花山下,今年刚过完20岁生日的关山月美术馆,是以关山月名字命名的国家美术馆。二十年前,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将各时期的813幅代表作捐给深圳市人民政府,促成关山月美术馆在莲花山脚下的建立,奠定了关山月艺术研究的学术基础,也为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增添了一笔珍贵的艺术财富。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二十年来,关山月美术馆积极推进关山月艺术的研究、保护、展示、推广,同时基于深圳城市和地域的文化特质,确立“当代设计艺术”的学术定位,参与举办了中国设计大展等众多国家级全国性的文化活动。
在本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深圳站中,关山月共有四幅作品入选,除了有关山月的代表作《俏不争春》之外,还有《龙羊峡》、《长城内外尽朝晖》、《绿色长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四幅作品分别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也是第一次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与鹏城的市民“喜相逢”,也是一份缘分。
陈烟桥《汽笛响了》
赖少其留给深圳珍贵作品与录像
在21位广东美术大家中,除了岭南派的诸位大师之外,不少大师对深圳的美术建设都给予了支持。比如艺术大师赖少其。
赖少其(1915年-2000年),广东普宁市人。他独创的“以白压黑”技法,成为新徽派版画的主要创始人。赖少其的版画,在技巧、风格上显示了它的独特性。在书画领域,赖少其也自成一派,无愧一代书画大师的名号。
在上世纪80年代,赖少其曾多次亲临深圳展览馆,即深圳美术馆的前身。更珍贵的是他在现场挥毫泼墨,将自己的绘画作品以及绘画技法的录像都留给了深圳展览馆收藏,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对特区美术建设事业的支持。后来赖少其曾多次前往深圳,造访深圳美术馆,并留下两幅国画、四幅书法作为馆藏。
在前不久深圳美术馆举行的“美术菁英在深圳——现代书画艺术大家创作影像纪实暨典藏作品展”中就呈现了这段珍贵的录像。1984年底,赖少其和唐云应博雅画廊的邀请来深圳举办个人收藏展,美术馆邀请他们抽出一个上午的时间,到美术馆拍摄作画过程。在拍摄之前,赖少其特别叮嘱工作人员,帮他准备一块垫在画案上的纤维板。一般画家画案上都是垫一块毯子,赖少其为什么要垫一块纤维板呢?看到他的作画过程,大家才明白。原来赖少其画的是一幅焦墨山水《黄山》,他先在宣纸下面垫上一块纤维板,用焦墨刷出山的轮廓,然后撤掉纤维板,换上毯子,进行细部的勾画。很多人不知道赖少其山水画上那些自然的纹理是怎么来的,这段影像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展示出艺术家独特的创作手法。
关山月美术馆研究收藏部主任陈俊宇对赖少其的艺术风格做过研究。他认为,赖少其是一位将现代派与中国传统完美结合的一位大师,“学生时期就接受到现代派教育的赖少其,将现代派的画法运用到版画领域,并得到鲁迅的赏识,这是非常不易的。后来在安徽经过与大师黄宾虹的结交以及对新安画派焦墨山水的吸收,让他渐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绘画之路。他在晚年变法,虽然是年龄很大,但依旧保持创新的活力,山水画作中加入层层晕染,仿佛透着氤氲水汽,增加了画面的空气感。他在中国画的现代性探索方面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成功的样本。”
此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共展出了赖少其在80年代变法之后的三幅国画作品《落日映荒城》《月上雪更白》《孤云与归鸟》以及二幅版画作品《饿》《怒吼着的中国》,充分呈现了他在版画、国画领域的艺术创新与探索。
赖少其先生在深圳展览馆作画
“铁笔”陈烟桥,来自深圳的版画大师
“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是本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倡导培育的中国新兴版画悄然兴起。当时与鲁迅直接交往的30余位木刻青年,粤籍画家占了三分之二,参与木刻创作的广东作者达百人之众。罗清桢、黄新波、陈铁耕、张望、陈烟桥等一批人从广东走出,积极投身沪杭等地的新兴木刻运动。从这一板块,我们看到了中国版画一条明晰的主线,这就是新文化精神的建构,版画现代形态的确立。
这其中,一位深圳籍的版画家陈烟桥让很多深圳人倍感亲切。素有“铁笔”之称的陈烟桥是不折不扣的深圳人。他于1911年出生于龙华区观澜镇。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从事版画创作。
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版画艺术在鲁迅的推动之下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拥有千年以上历史的中国版画到了此时,由复制版画变成创作版画,这就是新兴木刻的诞生。版画为火热的生活带来了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从深圳走出来的版画家陈烟桥展露出一个青年版画家的出众才华,并与鲁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4年,鲁迅编印的第一本《木刻纪程》,就收录了陈烟桥的3幅作品;1941年,《烟桥木刻集》出版;1944年,陈烟桥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阐述鲁迅木刻理论的专著——《鲁迅与木刻》。
陈烟桥的版画以黑白木刻为主,多表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劳动,手法写实,画风质朴。此次展览展出他的多幅作品,当中包括《鲁迅与高尔基》《汽笛响了》《东北义勇军》《谈笑》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反映了他在版画领域的造诣。
2006年11月30日,陈雅南、陈超南、陈伟南三兄弟将父亲的部分遗作、遗物和他们自己的作品一起带到了深圳,举办了纪念陈烟桥诞辰95周年“陈烟桥父子艺术展”。
如今,在观澜版画村里,中国版画大师陈烟桥故居陈列馆安静的矗立在那里,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海内外的版画爱好者与观众。在他的故乡观澜,一个风景如画的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已经落成,经过众人努力,已经成为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见习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