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近日,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举行。在大会“中国角”的“适应气候变化中国方案”主题边会上,深圳案例“应对沿海气候风险,深圳‘山海连城+NbS社区’气候适应城市实践”成功入选《气候适应城市典型案例》(全国仅15个优秀案例),向世界生动展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与深圳先行示范实践。

深圳气候适应案例在COP30“中国角”的“适应气候变化中国方案”主题边会上展示
作为人口超两千万、产业高度密集的滨海都市,深圳近年面临台风强度增强、极端内涝频发、年均44个高温日等气候挑战。为此,深圳以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为总抓手,构建“制度引领--科技赋能--生态筑基--社区落地”的全域治理体系,探索出超大滨海城市气候适应新路径。
制度与科技驱动,筑牢适应基线
顶层设计上,深圳出台国内首个市级中长期适应气候变化规划《深圳市适应气候变化规划(2023-2035年)》,构建“总体规划--专项方案--技术标准”三级政策闭环,近两年密集落地的《建筑工程抗风设计标准》《城市地下空间防涝技术导则》等10余项行业标准;同步将气候适应要求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立法保障治理长效。

“智霁”大模型展示
科技支撑层面,建成陆海统筹的2.6公里×2.6公里高密度气象观测网,新增X波段相控阵雷达等设备,应用区域级人工智能预报模型“智霁1.0”,突发灾害性天气有效预警提前量达62.44分钟。2025年截至9月发布各类预警396条,实现“灾前研判--灾中预警--灾后评估”全周期闭环管理。
“山海连城”筑基,激活适应韧性
深圳以“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格局为导向,推进“山海连城”计划,建成全国首座生态廊桥鲲鹏径一号桥,修复植被2.2公顷,实现城市割裂生态系统的缝合;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区达标面积占比达62.46%,推动“小海绵”向“城市大海绵”转型;连通生态与城市空间,通过步道连通山脉、水体等生态系统,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以福田区“五园连通”为示范,实现公园绿地与商圈、产业园区、居住区融合,打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绿美环境,让生态系统成为气候适应的“天然屏障”。

福田区“五园连通”示意图
社区分层实践,落地适应场景
深圳推动社区治理“双轨并行”:一方面完成21个安全韧性社区试点,培训超10万名“应急第一响应人”,构建“5分钟处置圈”,强化基层应急能力;另一方面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推进石岩、粤海等首批气候韧性社区示范,针对社区不同气候风险,实施湿地修复、植被群落构建等差异化改造。
深圳的“山海连城+NbS社区”实践成效显著,不仅以特区立法筑牢制度保障,更实现生态韧性与人居品质双提升,构建起“制度设计--生态格局--社区实践”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通过精准生态修复与系统空间串联,在极端气候应对、热岛减缓等方面成效突出,为沿海高密度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深圳样板”,彰显了中国气候治理的实践智慧。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