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热评|少年英雄扎堆,这些“小孩哥”“小孩姐”是怎样炼成的?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16:54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这些“小孩哥”“小孩姐”是怎样炼成的?

十五运会赛场上,一股青春风暴强势来袭。

13岁于子迪刷新亚洲纪录、18岁张展硕打破世界青年纪录、13岁林泓豪带伤创造深圳纪录……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孩哥”“小孩姐”横空出世,用惊艳表现书写着中国体育的“后浪”传奇。

这些“小孩哥”“小孩姐”是怎样炼成的?

张展硕。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何龙 摄

“土壤”太给力!城市当“练场”,少年自然强

人是环境的产物,“小孩哥”“小孩姐”英雄辈出,离不开成长土壤的滋养。

比如,深圳这座具有鲜明的新潮、包容特色的城市,为少年们的运动梦想提供了广阔天地。街头运动在这里蓬勃生长,深圳音乐厅前的空地、市民中心广场,甚至公园的坡道,都成为滑板少年们的天然训练场,13岁的林泓豪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从玩具滑板起步,一步步站上全运赛场,即便带着伤病仍顽强拼搏,创下深圳纪录。

林泓豪。读特记者 葛墨含 摄

更难得的是城市对个性的尊重与接纳。深圳的地标建筑附近的大阶梯,成为“速降少年”的训练场地,龙津中学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一度将教学楼楼道用作自行车速降特长学生的“秀场”。这种足够的包容,让孩子们的运动天赋得以自由生长。也正因如此,13岁的深圳车手刘浩冉才能在街头练习中点燃对小轮车的热爱,最终以2.9米的小轮车后空翻高度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打破英国选手保持15年的纪录。包容的城市气质、开放的运动空间,让少年们的热爱有处安放,天赋得以绽放。

刘浩冉。受访者供图

科技开外挂!苦练+巧练,天赋不浪费

时代的进步为体育人才培养注入了全新动力。“小孩哥”“小孩姐”的年少有为,离不开刻苦付出与科学训练的双向奔赴。

这些少年们身上从不缺拼搏精神:张展硕坦言“必须舍弃玩的时间,有舍才有得”,林泓豪带伤吞下止痛药坚持比赛,于子迪6岁接触游泳后便开启日复一日的系统训练。

但仅凭苦练难以造就批量涌现的少年英雄,科学的训练方法与先进的训练条件才是关键推手。

如今的体育训练早已告别“蛮干时代”。中国游泳队引入水下动作捕捉系统和可穿戴设备,精准分析划水效率与转身时间;通过人工智能系统优化划水策略,减少体能消耗,用技术能力替代盲目加量。于子迪仅经过4年系统训练就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正是科学训练的成果。从视频慢放分析动作细节,到力学建模修正姿态,再到专业团队提供的体能与营养支持,全方位的科学保障让少年们少走弯路,在最佳年龄绽放光彩,这也是一届全运会能涌现大批“小孩哥”“小孩姐”的核心原因。

风格超“圈粉”!自信不装样,真性情才帅

与前辈运动员相比,这届“小孩哥”“小孩姐”身上最鲜明的特质,便是那份发自内心的自信、从容与洒脱。

他们不被传统框架束缚,在镜头前真诚表达,用“不按套路”的言行展现真性情,让体育赛场更具温度与活力。

10岁滑板小将盛逸心未能晋级决赛,却笑着坦言“没什么压力,比得好或坏都不要紧”;当央视记者对游泳小将张展硕进行赛后采访时,张展硕拿过话筒,转向队友,一本正经地问道:“你觉得今天发挥得怎么样?”正当队友和记者都愣住时,他又补了一句:“尊重下我的专业好吗?”

于子迪夺冠打破亚洲纪录,同场竞技的运动员纷纷前来祝贺。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何龙 摄

于子迪夺冠后与对手拥抱致意,展现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惺惺相惜;柯沁沁包揽多枚体操金牌后,淡定表示:“这次比赛只是人生的一个开始”;林泓豪带伤完成高难度动作后,直言:“落地那一刻觉得自己很帅”。他们不追求“标准答案”,不掩饰喜怒哀乐,这份洒脱与真性情,让体育精神不再局限于奖牌,更成为展现个性、传递快乐的载体。

女子平衡木比赛中的柯沁沁。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何龙 赖犁 摄

从环境滋养到科学赋能,再到个性绽放,“小孩哥”“小孩姐”的扎堆涌现,既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进步的生动写照。这些奔涌的“后浪”,不仅扛起了中国体育的未来,更诠释着新时代青少年自信自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愿这份青春力量持续绽放,在未来的世界赛场上书写更多中国传奇。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