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岭南,暖风里裹着运动的热潮,第十五届全运会如约而至。作为主要承办城市,深圳凭着骨子里的“速度”与“创新”,把体育赛事和城市生活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场馆里藏着黑科技,街道上透着烟火气,志愿者的笑脸暖人心,老百姓的健身热情挡不住。这场有水准、有温度、有烟火气的盛会,让深圳收获了满屏点赞。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科技赋能:赛场藏着“黑科技”

11月21日,十五运会闭幕式在深圳前海欢乐剧场举行,这可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一场“科技秀”的集中亮相。“液态画布”裸眼3D一开机,画面像要从屏幕里“流”出来;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状态,5G云控的无人驾驶车忙着调度,连供电都用上了“市电+储能+车网互动”的新玩法,电力响应快得像眨眼睛。

图源:滨海宝安
赛场上的科技惊喜,藏在每个细节里。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布了4207个信号天线和1767个无线AP,织成一张“感知网”,在5G技术加持下,0.05秒就能算出足球有没有出界,比裁判的眼睛还快;全球首个机器人火炬手“夸父”更厉害,靠5G-A远程遥控,没专人陪同就完成了火炬传递。深港跨境马拉松的选手们也体验了一把“无感通关”,人脸识别、手环定位加计时计分三重核验,不用排队等,跑起来更顺畅。

乐聚人形机器人“夸父”作为“0号火炬手”亮相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传递。

11月15日清晨,全运会历史首个跨境马拉松比赛在深圳湾体育中心鸣枪开跑。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赖犁 摄
23岁的宝安体育馆焕新后,让世界拳击联合会秘书长Michael直呼惊讶:“真不敢相信它已经用了23年,完全是一流场馆的水准。”场馆里的光储超充站、数字孪生技术,不仅服务赛事,还能用到城市交通和应急管理上,赛后也能接着发挥作用。
城市更美:出门就是风景线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深圳可不是说说而已。全市25个场馆、24家接待酒店,还有深圳北站、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这些交通枢纽,周边188条道路全升级了,287条涉赛道路天天有人巡查养护,不管是参赛选手还是市民,出门都顺顺畅畅。
道路变宽了,风景也更靓了。深南大道、北环大道这些主干道,还有欢乐港湾、市体育馆周边,都种上了开花乔木,簕杜鹃铺成了花境。体育中心、后海片区、大运中心这18处地方,打造成了连片花景,新增了10万株树木,十五运期间的深圳,走到哪都能看到花团锦簇。

多种运动造型的十五运会吉祥物,亮相花团锦簇的深南大道绿化带。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李忠 通讯员 白鹭 摄
更有意思的是,深圳还串起了18个城市打卡点,南山后海大桥、罗湖老街地铁站、龙岗红立方天桥都在列,30个热门地铁站还设了十五运主题装置。道旗上的会徽迎风飘,整座城市就像一个没有围墙的赛场,走在路上都能感受到盛会的氛围。来深圳旅游的大学生王萌萌,特意拉着朋友去打卡了老街地铁站的主题装置:“本来是来逛景点的,没想到地铁站这么有特色,会徽和运动元素特别有感染力,忍不住拍了好多照片发朋友圈,朋友们都问是不是在现场看比赛呢。”

图源:深圳发布
场馆焕新:新馆藏“绿色密码”

场馆是赛事的脸面,深圳把新馆建出了新意,把老馆修出了质感。光明国际马术中心是十五运深圳赛区唯一新建的永久性场馆,木质结构跨度国内少见,和周边的山水连在一起,美得像一幅画。国际马联主席英格玛·德沃斯参观后连连称赞:“这是个非常美丽的马术中心,未来可期,不仅能办比赛,还能教骑马、训马匹。”

光明国际马术中心。图源:宝安湾
这座新场馆还是个“绿色标兵”,靠被动式节能、低碳建造,达到了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其实深圳所有新建场馆和接待酒店,都要求达到这个标准,办赛事的同时,也为环保出份力。
老场馆也不甘落后,宝安体育馆就是例子,数字化升级后,服务一点不输新馆。这些场馆不只是赛期的“专用场地”,赛后都会对市民开放,成为大家健身、休闲的好去处,真正实现“一场盛会,长久受益”。住在宝安体育馆附近的健身爱好者张强,已经提前体验了升级后的场馆:“以前场馆的设施有点老旧,现在跑步机、力量器械全换了新的,还增加了智能储物柜和饮水区,环境特别好。听说赛后会更多地向市民开放,以后健身再也不用跑远路了。”
全民全运:专业场馆走进生活

十五运在深圳,不只是运动员的赛场,更是老百姓的健身节日。现在深圳有4.6万个体育设施,常年锻炼的市民超800万,“10分钟健身圈”真的走进了生活里——下楼就能找着地方运动,不用跑远路。
更方便的是,全市90%以上的体育场馆都能在“i深圳”上一键预约。龙华文体中心里,市民张先生用消费券订了羽毛球场地,两小时才花12块钱:“以前觉得专业场馆贵得不敢去,现在就像咱老百姓的‘日常食堂’,随时能来酣战一场!”
福田的社区篮球赛,能吸引几百个居民围着加油;公园的绿道上,跑步、骑行的人络绎不绝;校园操场上,孩子们放学后就忙着打球、跳绳。退休教师刘阿姨和老伴每天都去社区公园打太极:“以前公园只有简单的健身器材,现在加了太极推手器、漫步机,还有专门的活动场地,好多老街坊都聚在这里锻炼,聊着天、动着身子,日子过得特别充实,这就是全运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啊。”

笔架山体育公园室外智能健身房。
服务提质:细节里全是温情

一场盛会办得好不好,服务细节见真章。深圳把“食住行游购娱”的服务做到了实处,让选手、嘉宾和游客都能感受到温暖。
深圳机场的网约车乘车点,用蓝、绿、橙三色分区,旅客和司机对着颜色、编号就能快速对接,不用在停车场里瞎转悠;5000多辆“小黄帽”出租车里,都装了多语言AI翻译器,140多种语言能实时翻译,外国选手出门打车,再也不怕沟通不畅了。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陈女士说:“上次从机场打车,跟着颜色找乘车点,一分钟就接上了司机,以前得在停车场绕半天,现在太方便了,为深圳的细节服务点个赞。”

银湖会议中心负责“三棋一牌”项目的接待,专门设了“静音楼层”,还能提供个性化叫醒和免打扰服务,让棋手们能安心备战。香港棋手冯家俊说:“这里的住宿体验特别适合运动员,环境安静舒服,是下棋的好地方。”
贵州拳击队特意发来感谢信,信里说:“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工作人员都守在酒店门口,笑着迎接我们,耐心解答问题、解决困难,他们是我们每天出入时最安心的风景。”
志愿之光:用青春暖了全运

如果说场馆是盛会的骨架,那志愿者就是流淌的血脉。十五运深圳赛区的“小海豚”志愿者们,穿着蓝色马甲,成了赛场上最亮眼的风景。
深圳采用“馆校对接”的方式,14所高校都成立了志愿服务组织,1.2万名志愿者精准对接闭幕式和23个单项赛事,还完成了15万人次的通用培训,连助残志愿服务都有专门的课程体系。

“小海豚”志愿者参加生日会。
志愿者武一凡的故事很动人,四年前在西安读高中时,他通过“全运进高中”活动认识了全运;四年后,他特意来到深圳,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盛会:“从校园里的见证者,到赛场上的参与者,全运陪着我长大。”
艺术体操赛场,志愿者吴妍儿凌晨四点就到岗,看到有宝妈带着孩子来看比赛,主动帮忙照看,成了“温柔护栏”;龙岗游泳馆里,志愿者们趁着服务间隙跳活力舞蹈,给运动员加油鼓劲;宝安体育中心,志愿者帮市民找回了失物,失主特意在省执委会官微留言:“谢谢你们,让我看到了深圳的温暖!”带着孩子来看比赛的市民李女士也说:“那天人特别多,我一不小心把背包弄丢了,里面有孩子的户口本和证件,急得不行,志愿者帮我调监控、联系工作人员,没多久就找回来了,他们态度特别好,一直安慰我,真的太感谢了。”
山海之间,青春作伴。十五运的激情慢慢沉淀,深圳收获的远不止一场圆满的赛事——城市能级提上去了,民生服务更贴心了,市民的幸福感也藏不住了。从办赛到营城,从竞技到民生,从硬件到软件,这座永远年轻的城市,用体育作笔、创新作墨,在南海之滨画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画卷。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郑蔚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