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诞生记|深圳,一座“藏艺于民”的城市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11-05 20:35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追光》诞生记|深圳,一座“藏艺于民”的城市

“深圳是一座藏艺于民的城市。”谈及深圳群众文化,著名词作家田地感慨地说。

近日,第二十届群星奖传来好消息,深圳原创作品表演唱《追光》与群口快板《风火山》“双摘星”。

群星奖每三年评选一次,自2016年奖项改制以来,获奖难度明显增加。而深圳,已经连续两届在这一国家级权威赛事中实现“双星闪耀”。今年,表演唱《追光》更成为制度改革近10年来,广东省摘得的音乐类“首星”,成色十足。

能够斩获群星奖,既是对作品艺术水准的最高认可,更是对一个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实力的全面肯定。这让我们不禁追问,深圳何以连续两届“双星”闪耀?让我们通过《追光》的创作故事,感受一座城市的文艺生命力。

培育人才,打造文艺创作沃土

想要打造一片能诞生文艺精品的沃土,首先要有一群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

一方面,深圳对外广发“英雄帖”,《追光》的主创作曲周曼丽就是被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引进的文艺人才。另一方面,深圳积极培育、挖掘人才,让热爱文艺的有才之人有舞台展现、有政策帮助。

“对于隐藏在各处的群众文艺人才,从市到区都非常地重视。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及各区文化主管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群众文艺创作,对优秀的人才和作品进行扶持。”深圳市文化馆联盟主席、深圳市文化馆馆长曾昶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耕耘,深圳积累了一大批文艺人才,如何将这些人才汇聚在一起,同心协力打造精品作品,成为了又一难题。

“2015年,深圳成立了文化馆联盟,各级文化馆发挥自身优势,跨区域合作成为常态。”曾昶表示,在深圳市文化馆统筹下,全市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群众文化精品创作选拔网络,并形成“主题共议、项目共推、人才共用”的协作机制,以“共建共享”模式集结优质资源。

以《追光》为例,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深圳市文化馆、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南山区文化馆联合打造,通过协同解决了场地、编导、辅导、演员等关键需求。

精益求精,集中力量打磨精品

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一段讲述“夸父逐日”故事的Rap,一群不惧风浪面容坚定的歌者……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歌曲,深圳原创表演唱《追光》在开头就让人眼前一亮。

对音乐颇有了解的观众可以点出其中的巧思——引子借鉴了拉威尔“波莱罗舞曲”的节奏型,Rap和Blues(蓝调)融合,中间还有广东传统乐曲“步步高”,经过精妙的编排成就不可复制的音乐语言。而不懂这些的普通听众也会觉得这首歌好听又鼓舞人心,像一首战歌,激起我们内心的梦想。

《追光》创作于2023年5月,同年就获得了广东省花会音乐类比赛第一名,已经证明了这首歌的实力。

但是创作并没有就此止步,5场研讨会,全国专家齐聚深圳群策群力。两年半的时间,数不清的排练次数和不停歇的巡演磨砺,只为了把作品打磨成独一无二的精品。

“10月份参加终评比赛,8月、9月我们还在不断修改。深圳这么多年都没能在群星奖音乐门类获奖,我们所有人都鼓着劲,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主创作曲周曼丽表示:“最终呈现的作品我可以给到满分。甚至有北京的专家跟我说,这部作品超越了我此前所有的获奖作品。”

为了体现深圳创新与活力,周曼丽为这部作品量身定制了独一无二的音乐语言。而这,也为演员的表演增加了难度。演唱者李春朝告诉记者:“这个作品对演唱者来说,难度非常大,需要极强的演唱功底,才能从歌曲每个段落不同的唱法中无缝切换。”

经过两轮全市选拔,《追光》形成了融合行业精英与业余爱好者的演出阵容。“大家来自各行各业,自身工作就很忙,两年多的时间,排除万难坚持排练,真的不容易。”李春朝提到,有演员带着喂奶的孩子来排练,有演员为了参赛减肥几十斤。这些演员不是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却用深圳人不服输的干劲,把自己打磨到了专业水准,完美呈现了这部优秀作品。

此外,在艺术创作与呈现方面,还组建了专门的导演团队,从舞台编排呈现、舞美灯光设计、服装道具设计、音响设备保障等全方位精益求精。这份“千锤百炼始成钢”的执着,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传递给每一位《追光》的观众。

贴近生活,每个深圳人都是“追光者”

“第一次看彩排时,我落泪了。”田地说,“这首歌就是深圳人的写照,每一位深圳人都是逐日‘夸父’,向着心中的梦想,不畏艰辛,百折不挠。”

这首歌唱的是“平凡人亦有光芒”的故事,舞台上的表演者也都是深圳的建设者、追梦人,他们唱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唱出了每一个深圳人的故事。有观众评价:“开场小军鼓的节奏像深圳人追赶时间的脚步声。”“‘夸父追日’的歌词让人想起挤地铁、加班的日子。”

《追光》不只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部彰显深圳独特魅力的文艺作品,诠释了深圳“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城市精神。正如观众所说:“高胡和Rap混搭一点都不违和,反而像深圳一样又潮又有根。”

群星奖衡量的不仅是艺术技巧,更是一个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基层文艺创作的生命力,以及市民在文化参与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深圳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文化沃土之上,人才汇聚,精品迭出,文化的种子在民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基层群众与文艺工作者满怀对文艺的热爱与追求,以炽热的创作激情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为深圳公共文化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追光》的成功,正是这种努力与坚持的生动体现,它不仅展现了深圳基层文艺创作的强大生命力,更激励着每一个深圳人在追光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迈进。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作者: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