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乌鲁木齐,新疆迎宾馆。
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亲切接见了新疆各族各界代表,首先与站在第一排的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微笑着握手。
再次见到总书记,第二次与总书记握手,巴依卡的心情特别激动。
去年,9月2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巴依卡颁授奖章时,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是巴依卡与总书记的第一次握手。
这是新时代的握手。
走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街头,塔吉克男子见面打招呼,先握手、然后俯身互吻对方手背三次的礼仪,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握手,是信任和肯定,是力量和责任,更是无言的激励。
一毫米


两次握手不寻常。
在“我为祖国守边防”这件事上,塔县提孜那甫乡原护边员、塔吉克族的巴依卡一家三代接力,坚守了70余个春秋。
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等群山的环抱中,有一座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的美丽边境县城——塔县。
县城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醒目的30米高“帕米尔雄鹰”雕塑。阳光下,雄鹰仿佛振翅翱翔于高原之巅、雪山之上。
山鹰是塔吉克族人的图腾。
塔县集高原、高寒、边境于一身,生活着四五万名塔吉克族居民。他们既是勤劳善良的农牧民,也是雄鹰一般的护边员。
翻雪山、蹚冰河、擦界碑,就是护边员的日常工作。
巴依卡的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护边员。
“不要让界碑挪动一毫米。”1972年,走不动的凯力迪别克紧握着20岁的巴依卡的手,交过接力棒,嘱咐他继续为边防官兵当向导。
这是生命的握手。
为了一毫米,巴依卡37年间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在生命禁区紧紧握着官兵的手,指向带路,是官兵眼中的“活地图”。
“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2009年,57岁的巴依卡握着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的手,把象征护边责任的牦牛鞭交到了儿子手里。
2021年1月,拉齐尼为抢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41岁,未能实现“要给祖国守边40年”的梦想。
雄鹰折翅,雏鹰待飞。
“我要接过爷爷的牦牛鞭,做家里第四代护边员。”国庆节当天,在红其拉甫国门观看升旗仪式、就读高中二年级的拉迪尔告诉记者,要以爷爷巴依卡和父亲拉齐尼为榜样,努力学习,考上心仪的大学。大学毕业回来当兵,退伍后努力守边,为国家作贡献。
握手同心,接力护边。
他们,是高原上的雄鹰,是边疆的丰碑。
手抓饭


“你们再一次过来,我太高兴了,深圳兄弟!”
“给护边员兄弟治眼睛,我们一定会来!”
9月17日,下午,金色的阳光洒满小院,戴着羊皮黑帽的巴依卡早早地等在家门口,张开双臂迎接着深圳眼科医生姚晓明一行。
一见面,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个老朋友开心地抱在了一起。
这是兄弟间的握手。
从南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横跨一万余里。从素昧平生到一见如故,兄弟般的缘分,来自一次拍照。
2024年7月23日,塔县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正在当地开展“深圳关爱行动喀什光明行”公益活动的团队受邀参加。
结束时,周围人争相与一位黑帽子老者合影。
“老人是谁?”“光明行”团队眼科专家姚晓明好奇地问。
“拉齐尼的爸爸。”
谁是拉齐尼?
姚晓明在手机上搜索起来。
看到拉齐尼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姚晓明的眼眶湿润了,马上就想为老人做些什么。
想起刚才坐在前方的巴依卡不时地摘下眼镜、揉眼睛,凭借30多年从业经验,姚晓明判断老人大概率患有眼疾。
“我们现在去老人家里帮他检查一下吧。”想到一天后就要离开塔县,姚晓明当即提议。
“明晚文艺演出,巴依卡老人会来,您到时候再帮他检查。”
24日晚,文艺演出进行半个小时了,还不见巴依卡身影,姚晓明坐不住了,催着小伙伴起身,开车前往提孜那甫乡巴依卡的家。
“这两年视力越来越差,感谢你们来看我。”看到主动登门的深圳热心人,巴依卡拉住姚晓明的手,担忧地说,自己好多次偷偷掉眼泪,害怕眼睛会瞎掉。
经过仔细检查,确诊巴依卡和他的老伴都是白内障后,姚晓明与团队商量,把两人的手术定在了8月初。
这一晚,巴依卡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8月9日,巴依卡夫妇的白内障手术成功完成。一同受益的,还有巴依卡的150多名老乡。
同年9月底,在京获得“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的巴依卡,回到酒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视频连线帮他治好眼睛的“深圳兄弟”,分享护边员的喜讯和光荣。
“护边员兄弟眼睛都不太好,希望深圳兄弟帮他们治一下。”自己的眼睛看得清了,巴依卡还惦记着广大护边员。
“人民卫士”的心愿,深圳人、深圳援疆人牢牢记在心里。
这不,今年9月中旬,按照先前的约定,“深圳兄弟”们不远万里,先坐7小时飞机,再坐5小时汽车,翻雪山、上高原,如期来到塔县,为巴依卡的护边员兄弟、为当地居民群众进行眼疾筛查,成功开展了100例免费白内障手术,擦亮了一双双高原雄鹰的眼睛。
自2023年起,深圳眼科专家团队已累计为1000多名喀什患者送去“光明”。
塔吉克男人没有下厨的习惯。
这一天,巴依卡破例进了厨房,为风尘仆仆的“深圳兄弟”们制作香喷喷的手抓饭。
小院子内,灯火通明;蓝盖力里,笑语欢声。
石榴籽


“妈妈说‘热孜亚’是勤劳、勤奋的意思,我的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医生。”热孜亚是喀什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学生,身高约一米六的她在孩子们中间很是打眼。
热孜亚的家在离学校十公里外的多来特巴格乡,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爸爸平时卖水果,妈妈在医院做保洁。
“学校吃住都挺好,学习环境也很好。”热孜亚的普通话很流利。
该中学是深圳援建的寄宿制初级中学,目前在校生三千多名,以维吾尔族孩子为主。
深圳援疆,为孩子们搭建起筑梦的舞台。
教育援疆,是深圳援疆工作的精彩缩影。
这是山与海的握手。
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今年,也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深圳对口支援喀什地区15周年。
助力喀什建成南疆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深圳产业园、喀什首个现代化城市综合体——深圳城,支持打造南疆开放程度最高的喀什综合保税区,在塔县建成新疆首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深能福塔光伏电站,帮助喀什市和塔县成功脱贫摘帽,打造喀什市帕乡、伯乡和塔县班迪尔乡三个乡村振兴示范小镇,引进比亚迪在喀什建成智慧公交系统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建成喀什大学新泉校区、旅游学院和职业本科学院(东城校区),支持创建喀什古城塔县帕米尔2个5A级旅游景区,建成“百年喀什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南疆一流科普教育基地——喀什市科技馆、建成喀什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常态化开展“石榴籽一家亲”活动……
15年来,深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产业支援、保障和改善民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重点工作,累计投入援疆财政资金140多亿元,先后派出援疆干部人才两千多人次,组织实施各类援疆项目一千多个,在民生、智力、产业援疆以及文化润疆等方面结出了丰硕成果。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
今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的好日子。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新征程上,天山南北,神州大地,各族人民,携手同行,必将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壮丽篇章!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