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蛇口海上世界人声鼎沸、人潮涌动。这一天,Amit Lahav仍保持着早起习惯,从上午9时便投入工作——与往常不同的是,当天是中国首部沉浸式肢体剧《交易人生》在明华轮全球首演的日子。该剧由招商蛇口出品,招商文化携手英国顶级剧团“壁虎剧团”艺术总监兼创始人Amit Lahav共同制作,是一部地道的“深圳出品”“深圳原创”文艺作品。
跨国协作:双城排演的艺术之旅
此次,Amit Lahav同时担任《交易人生》总导演与艺术总监。为打造这部剧,他不远万里从伦敦来到深圳,已在蛇口工作4个多月;一同前来的还有36位来自12个国家的表演艺术家。在此之前,他们已在伦敦完成8周排练,而整个项目的筹备周期更是长达1000天。
故事要从2023年讲起:当时招商蛇口希望“焕新”明华轮的文化功能,Amit Lahav恰好渴望在戏剧领域寻求新突破,“打造沉浸式演艺综合体”的想法让双方一拍即合。在Amit Lahav眼中,明华轮是一艘“有故事的船”,“在船上讲故事,故事里还能套着故事”,这种独特性令他着迷,他将此次合作形容为“一次非凡的经历”。
对创作极为严苛的Amit Lahav,此前还在伦敦发起《交易人生》“全球演员招募”,最终从2000余份简历中筛选出36名演员。“这些演员不只是表演者,更是整部剧的共创者。”他强调,“我只会选择那些极具魅力、能打动我心灵的人。”
伦敦与深圳双城联动、跨国排演,这位全球顶级戏剧大师与团队的加入,无疑让“深圳原创”“深圳造艺”更具“国际范”与“世界性”。
沉浸体验:踏入“平行宇宙”的邮轮剧场
为呈现这部剧,承载着改革开放记忆的深圳地标——明华轮完成了全面改造。从外观上看,它仍是那艘纤尘不染、洁白无瑕的传奇邮轮,内部却已焕然一新:7层船舱、4600平方米空间被辟为《交易人生》定制剧场,另一半则作为配套商业区域。
这让Amit Lahav兴奋不已。尽管他曾创作过多部重量作品(包括英国国家剧院委约作品《Kin》),但他坚定认为《交易人生》“前所未有”:“我们不是在‘创作’一部剧,而是在‘建造’一部剧。”
10月1日首演结束后,观众张小姐感慨:“登上明华轮、走进《交易人生》,仿佛推门进入另一个‘平行宇宙’。剧场里的8大演出场景、3000余件道具,让人一秒梦回‘1930年代的巴黎’,这些华美精致的道具,哪怕是‘细节控’吹毛求疵也挑不出错。”
“一艘船,一部剧,船剧合一”——这正是Amit Lahav所说的“建造一部剧”。《交易人生》舞美设计总监Rhys Jarman坦言:“将邮轮改造成剧场,本身就是项艰巨挑战。在船上创作太难了,你很容易因‘地板不平、天花板低矮、支撑柱碍事’而消极,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完成‘与众不同作品’的难得机会。”
主创团队没有被动适应现有场地,而是将半艘船完全按剧作需求改造:楼梯、舞台、每一处空间都为戏剧而生。“这是一次非常难得且伟大的机会。”Rhys Jarman补充道,“但无论舞美多华丽精巧,核心都是为剧服务,帮助观众入戏、入梦。”
艺术愿景:深圳与世界的戏剧共鸣
Amit Lahav希望每位登船观众,都能带着开放的心态来看戏:“深呼吸,准备好迎接一生中独一无二的体验。敞开心扉,像即将坠入爱河一样,然后迈步进入——这会是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
《交易人生》制作方之一、招商文化总经理孙奇杰则比喻:“明华轮是中国梦的一个符号,现在船里又造了一个‘戏剧梦’。走进这个空间,你会觉得它很像诺兰的《盗梦空间》,一个场景就是一个梦,能在不同梦境间不断切换。”
首演当天,Amit Lahav终于长舒一口气。他坦言,在深圳工作的4个多月里,几乎每天都“从清晨忙到黑夜”:“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船上,甚至没离开过蛇口。”但他对深圳的印象极佳:“去餐厅吃饭时,很多深圳人会主动跟我打招呼、聊天,这是个特别开放包容的城市。”
他还分享了一个细节:“我是素食者,之前觉得餐厅可选菜品有限,跟服务员提过一次后,没想到第二天他们就更换菜单、增加了新的素食选项。”
在这样的城市呈现《交易人生》,Amit Lahav充满信心:“深圳和伦敦一样,都是世界级城市。就像深圳能容纳全球各地的风味餐厅,也一定能拥抱丰富多彩的艺术——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