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深圳进一步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这是继今年6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国家部委出台的第一份支持深圳深化改革的文件,也是自然资源部给予深圳的第一份城市空间治理综合改革方案。
早在2022年11月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通过关于“国际红树林中心”决议草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近年来,深圳持续开展多样的湿地资源保护策略,细化完善湿地分级分类保护体系。记者注意到,《若干措施》把“建好用好国际红树林中心”作为首项任务。此次《若干措施》出台后,国际红树林中心如何联动深圳高效统筹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
9月4日,在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国际红树林中心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鲍达明进行了详细介绍。
他提到,国际红树林中心作为《湿地公约》框架下唯一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对帮助其成员国落实《湿地公约》和相关国际环境条约,尤其是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随着国际红树林中心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近期又有津巴布韦、苏丹共和国加入了中心,现在意向成员国已经达到20个。作为全球共谋红树林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红树林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心已形成多元主体的协同保护网络,建立健全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全球红树林湿地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
“深圳市作为除北京、上海以外,第三个拥有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的城市,充分发挥驻地作用,将中心建设作为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的重大任务,在人员、资金、场地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撑保障,为建好国际红树林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鲍达明表示,中心今后将充分发挥国际平台作用,深度赋能深圳城市、经济、生态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公益驱动,推动建立蓝碳交易“深圳模式”,助力深圳争创国际湿地城市,在中心成员国中形成“学习深圳、模仿深圳、向往深圳”的氛围,助力深圳成为全球自然生态保护的领导者。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生效在即,首次理事会会议即将在深圳召开。鲍达明表示,中心将推动形成更多国际共识与行动,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吸引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中心。同时,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活动,搭建全球红树林宣传教育合作平台;总结推广全球红树林保护成功案例,建立知识共享与技术转移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使深圳成为全球红树林湿地保护的资金枢纽、知识枢纽和行动协调中心。
“我们期待与深圳继续通力合作,稳步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运行,为深圳、为中国、为世界贡献更多红树林和湿地保护的‘深圳方案’和‘中国智慧’。”鲍达明表示。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