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圳实践丨理论周刊

张浩 殷艺娜
07-28 07:52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了人民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聚焦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目标上来的要求。过去的五年,深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就业创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成果斐然,持续提升了深圳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征程上,深圳须继续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先行示范,努力建设成为民生幸福标杆。

深圳着力推进优质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图为近日移交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龙华医院。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在就业创业方面,实现量质齐升、活力迸发

就业是民生之本。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始终将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致力创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模式,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近年来,深圳动态发布高端紧缺岗位目录清单,创新实施重点企业“公益性招聘服务覆盖率”和“新增岗位匹配成功率”双提升计划,建立重点企业“一对一”就业服务专员机制,政策扶持力度空前。仅在过去一年,深圳城镇新增就业21.84万人,就业登记人数达1271.95万人,在深就业非户籍人员超960万人。

在吸引人才方面,深圳以“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为抓手,打造全国青年才俊创新追梦的强大磁场。对于初创企业人才,深圳提供全周期陪伴式服务,在重点区域推出“1元创新坊”“零租加速营”等青年创业孵化器。对于来深创业大学生,提供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场租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系列支持,创业担保贷款最高500万元。此外,深圳纵深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创新实施“鹏城i业”进校园计划,将数万优质岗位推送到102所重点高校。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报告显示,深圳连续4年稳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第三位。

回顾过去五年,深圳在就业创业方面成效显著。新征程上,深圳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持续加大对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业附加值,从而带动就业质量的提升。在创业扶持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创业资源对接平台,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在教育事业方面,实现优质均衡、全面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目标定位,超常规实施百万学位攻坚计划,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探索“五育并举”新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致力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感、获得感。近年来,深圳启动实施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把加快学位建设作为教育民生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跑出学位供给加速度。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增加学位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深圳不断探索创新。在“百校焕新”行动中,深圳采用“研究引领设计”的反推模式,由各学校提出需求,一校一策集群设计。如:学府中学对连廊进行改造,将教学区和操场之间的仿古墙体改建为连廊,串联起多个楼梯和校门,同时在操场增加遮阳棚等“灰空间”,大大扩展了操场使用空间,提升了学生使用的舒适感。南头中学原教学楼间的中庭空地经改造,增建轻钢遮阳棚和活动平台,设置暖色大台阶,成为兼具报告厅、活动场、阅览室等功能的综合性校园场域,为学生创造了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当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未来,深圳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学校建设方面,要更加注重区域均衡,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新建、改扩建更多学校,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开展教师培训、建立教师交流机制等方式,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在教育平台建设方面,要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建设在线教育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在线辅导等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此外,要注重教育创新,鼓励学校开展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在医疗卫生方面,实现服务升级、资源扩容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深圳聚焦“民生幸福标杆”战略定位,锚定“病有良医”总体要求,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深港医疗务实合作水平,深入开展健康深圳行动,不断释放先行示范政策红利,加快打造医疗卫生新高地,持续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方面,深圳积极推动社康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城市”的目标。此外,深圳还在智慧医疗领域积极探索,优化在线挂号、预约检查、远程医疗等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

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方面,深圳着力推进优质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深圳市二医院龙华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市儿童医院龙华院区、市新华医院等8个项目开业运营,深圳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等13个项目建成,新增全科医师1468名、社康机构44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深圳牵头推动深圳都市圈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双圈九市”组建58个特色临床专科联盟;试点落地1家外商独资整形外科医院;深圳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在香港设立办事处,10个省市地区的30余家医院申报“中国版”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深港两地救护车实现“1分钟快速通关、1小时转运到院”;新增“港澳药械通”适用医疗机构6家、药械24种,新增“长者医疗券”适用医疗机构3家,累计服务长者9.57万人次。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深圳的医疗卫生服务还需进一步提升。未来,深圳应继续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加大对医院、社康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医院建设方面,不仅要增加床位数量,还要注重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和引进,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医学人才来深工作。要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要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如推进电子病历共享、开展线上问诊等服务。要加大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投入等方面的力度,完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和物资保障机制。

在社会保障方面,实现体系完善、福祉增进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五年来,深圳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在养老保障方面,深圳积极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推动养老政策从“碎”到“整”,服务设施从“散”到“序”。深圳从2020年起推动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发挥专业照护、服务转介、资源链接等作用,促进上下联动,推动供需衔接。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建成街道长者服务中心74家,覆盖69个街道,街道覆盖率达93%。

在医疗保障方面,深圳不断提高医保待遇水平,扩大医保报销范围。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市基本医保参保率97.5%、居一线城市首位。医保个人账户开通线上购药、实现省内家庭共济。全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增至325个。“深圳惠民保”可报销罕见病特效药增至8种,参保人数达609万、全年赔付总金额达2.8亿元。此外,深圳还在住房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因时因势调整优化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稳妥处置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

为了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深圳还需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将更多的人群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关注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需求,探索适合他们的参保方式和保障模式。要继续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发展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要持续推进医保制度改革,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加强医保与医疗、医药的协同发展,推动“三医联动”改革,降低群众医疗负担。要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救助精准度,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在生态环境方面,实现绿色发展、美丽宜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年来,深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深圳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推进机动车尾气减排,加强扬尘污染管控。通过一系列措施,“深圳蓝”更有魅力。2024年,PM2.5年均浓度17.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前列,全年优良天数占比97.0%。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深圳加大对河流、湖泊的治理力度,开展黑臭水体整治行动,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2024年,21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水平,310条河流按河长计算优良水体比例达82.8%。此外,在城市绿化方面,深圳不断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建设公园、绿道等绿色空间。2024年,全市新增公园30个,公园总数达1320个,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全市(含深汕)绿道总里程突破3600公里,市民出门见绿、步行入园的愿望逐步实现。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深圳应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要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综合品质,加大对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培育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同时,也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守护好深圳的绿水青山、碧海蓝天,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

(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张浩 殷艺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