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观察栈 | 不计成本的AI人才争夺战早晚会迎来调整

读特评论员 吴凤颖
07-10 18:37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OpenAI完成一次关键性人才收割,这一动作被视为对Meta近期大规模“偷家”行为的反制。

硅谷抢人大战还在持续上演。

上一周黄仁勋闪电出手将两位AI专家朱邦华、焦剑涛收入麾下;Meta为打造超级智能实验室,扎克伯格亲自下场当猎头,以高达四年3亿美元的薪酬包挖角OpenAI等公司的AI研究员。

7月9日,据科创板日报,OpenAI完成一次关键性人才收割——成功从特斯拉、xAI和Meta挖来四位顶尖工程师及研究员,直指其核心战略领域:构建支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超级基础设施。这一动作被视为对Meta近期大规模“偷家”行为的反制。

没想到人工智能最先爆发危机的领域不是算力、电力或者数据,而是人才。华人顶尖AI人才也成为这场战役中被竞逐的“香饽饽”,斯坦福、MIT等顶尖学府的教授也频频被企业高薪挖走。

Meta的疯狂挖人引发硅谷薪资暴涨,谷歌微软等大厂纷纷加薪以留住人才。数据显示,AI工程师薪资溢价高达20%,资深人才年薪中位数超40万美元。据The Information爆料,轰轰烈烈的挖角风波过后,OpenAI已经决定给部分员工加薪,员工可能直接持有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 Chen暗示,从此,公司在股权激励上会变得更加激进!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赛道,“AI人才争夺战”仿佛也不应是意料之外的。这种竞争的根源在于AI技术的“赢家通吃”属性。无论是大语言模型、自动驾驶还是军事AI应用,领先半步即可占据市场主导权。美国政府将AI视为“未来国家安全的关键”,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政策向本土AI产业输血,进一步加剧了人才资源的集中化。

但AI人才极为稀缺,呈现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据美国投资公司ICONIQ今年6月发布的报告《The Builer’s  Playbook 2025 State of AI Report》显示,招AI工程师平均得等70天,招数据科学家和产品经理也要两个多月;46%的企业都说招人速度赶不上业务发展,而60%企业认为根本问题是合格的人太少了。

来源:ICONIQ报告《The Builer’s  Playbook 2025 State of AI Report》

无独有偶,我国也面临同样的窘境。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AI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供求比例达1∶10,算法研究、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人才缺口最大。AI行业已进入人才争夺白热化阶段,上交、清华、中科大等顶尖大脑价值飙升。

未来谁能掌握这些“超级明星”,谁就掌握AI时代的先机。任正非在前一段时间接受人民日报采访,也提及人才的行业价值,他认为“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芯片等具体技术问题都可以通过创新方法解决,但人才问题才是根本挑战。”

但这也不禁有人追问,如此高薪酬砸下去真的能达成高产出吗?

现实的科技巨头基本顶着巨额亏损,算力投入前所未有。被称为 “互联网女皇” 的 Mary Meeker 日前发布的报告《Trend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提到,2024年六大科技公司(苹果、英伟达、微软、Alphabet、亚马逊及Meta)的资本支出大幅增长了63%,高达2120亿美元,光是OpenAI一家算力支出就高达50亿美元。

来源:Mary Meeker 报告《Trend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毫无疑问的是科技大厂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基建周期,正在疯狂地加大对AI的资本开支。但是,目前的AI公司们普遍存在三高,即高增长、高消耗、高估值,长期盈利模式尚在验证中。Mary Meeker警告道,投资AI之前,先想想你能不能接受血本无归。

所以,AI会不会像2000年互联网那样,是个巨大的泡沫?

“结构性过热”是有的,但目前趋势来看还难至“巨大”。每年资本市场都有新概念炒作,每年都有泡沫。AI泡沫虽有,但崩盘可能性不大。AI大模型已通过ChatGPT等产品证明商业价值,像ChatGPT在2023年其年化收入就超16亿美元,从第一天就实现商业化。

但难免有局部过热的现象,资本大量涌入却迟迟跑不通商业模式。热门AI项目Manus中国办公室裁员、关停即是行业泡沫的一个缩影。有个铁律:任何不算成本的商业模式,都是耍流氓。当顶尖人才的薪酬超过其创造的边际效益时,市场或将迎来调整。

但无论如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提醒我们,在追逐技术奇点和商业成功的道路上,对人才的尊重、培养和争夺,将始终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面对美国大厂对AI人才的垄断及创造的良好科研环境,我们也该思考如何培养和留住AI人才,表达更多对人才的尊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是一方面,构建开放自由的研发文化、提供充足的算力资源、给予研究者充分的信任和发展空间,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终能定义AI未来的,不是那些冰冷的数据和算力,而是拥有智慧,愿意肩挑社会使命的人类大脑。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评论员 吴凤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