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创新创业引擎 驱动高质量发展|理论周刊

洪向华 李梦珂
04-21 08:37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提要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充分认识推进创新创业的重大意义,厚植创新创业的土壤,在政策供给、人才培养、社会氛围培育以及平台搭建等方面下功夫,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推进创新创业,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需要进一步在政策供给、人才培养、社会氛围培育以及平台搭建等方面下功夫,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

1

深刻认识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充分认识推进创新创业的重大意义,厚植创新创业的土壤,让创新创业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动能。

推进创新创业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以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不断迭代更新、加速应用。这不仅推动创新领域持续拓展、创新方式加速变革,更引发创新范式发生重大转变。面对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复杂态势,迫切需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紧握时代发展机遇,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抢占先机。

推进创新创业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增强我国发展动能、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战略意义。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不断强化和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还存在短板,创业活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持久地推进创新创业,坚持问题导向,补足短板、聚焦难点、精准施策,切实提升创新创业的质量和水平,以创新创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

牢牢把握推进创新创业的关键点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以人为本、区域协调、开放包容等关键点,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

聚焦以人为本。创新创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置顶于发展目标之中。一方面,锚定创新创业的民生导向,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价值坐标,以创新赋能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增进民生福祉。另一方面,全面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推动创新创业成果更广泛、更均衡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成为创新创业的参与者、推动者与受益者。

聚焦区域协调。我国地域广袤、人口规模庞大,东中西部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显著,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科技实力等要素呈现多元分布格局。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不仅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的关键路径,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推进创新创业,需秉持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着力破解地区性发展难题。立足东中西部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引导创新创业资源合理布局,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创业高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聚焦开放包容。开放包容是孕育创新创业的“沃土”。创新创业不是“独角戏”,而是汇聚全球智慧、融合多元要素的开放实践。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创新创业,需要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优质资源,加强与国际先进科技力量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海纳百川、万流奔涌”的创新创业生动局面,以开放促改革、以包容育新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3

推进创新创业的实践路径

推进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政策供给、人才培养、氛围培育以及平台搭建等方面下功夫,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推动创新创业再上新台阶,使创新创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蔚然成风。

强化政策供给,切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聚焦“精准供给”与“有效落地”,在政策出台层面,要完善顶层设计,出台精准化、差异化的扶持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一站式”政务服务,为创新创业主体松绑减负;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初创企业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滴灌式的政策支持。在政策落实层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政策协同机制,加强创业、创新、就业等政策的统筹衔接,消除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与“碎片化”问题,确保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可操作、能落地。

强化人才培养,持续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人才资源作为创新活动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是驱动创新创业行稳致远的源头活水。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完善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联合体;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以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广阔的事业平台,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同时,建立科学灵活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此外,要加快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绩效评价机制,让一批富有创业精神、勇于承担风险的人才脱颖而出。

强化社会氛围培育,着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创新创业需要适宜的“土壤”“空气”和“阳光”。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氛围环境,首先要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广覆盖”的高校创业培训体系。通过开设跨学科创新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培养创业精神,让创新创业成为主动追求和自觉行动。其次,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塑造创新创业价值导向。讲好企业家开拓创新、工匠潜心钻研的奋斗故事,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效应,在全社会厚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土壤。

强化平台搭建,促进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升级。着力打造一批分布合理、功能齐全、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首先,要注重“顶层设计+因地制宜”,优化平台空间布局。结合区域产业特色与资源禀赋,在科技创新核心区、产业集聚区、高校科研院所周边等重点区域,科学规划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形成覆盖全面、梯度合理的平台网络。针对各平台差异化定位,构建集技术攻关、项目孵化、人才引育、资本对接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服务枢纽,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准配置。其次,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驱动,推动平台服务全面升级。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智慧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建立跨区域平台协同机制,打通创新要素流通壁垒,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跨地域、跨领域流动共享,以平台服务能级跃升赋能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李梦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洪向华 李梦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