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越来越多市民“懂生活”“会生活”,通过二手交易平台“薅羊毛”的消费模式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从代付停车费、代扫充电宝,到转让酒店早餐权益、展会名额,这类非实物交易正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省钱秘籍”,但背后也隐藏不少潜在的法律风险。
“代付”成“薅羊毛”消费方式
商圈是市民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的消遣去处。但一次十几元至几十元的停车费也让不少车主“荷包受不住”。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不少“会生活”的年轻人正通过“代付停车费”服务,用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原本高昂价格的停车服务。
车主小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和朋友在卓悦中心约着吃饭逛街,3个小时停车费要25元,但我在二手平台找代付服务,3小时只需要15元,遇到停车价格偏高的商圈时都会找‘代付’帮忙。”
据了解,这些卖家主要通过批量注册商场新账号、购买高级会员或利用特定支付渠道折扣,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为买家代付停车费。这种交易模式,正成为年轻人“薅羊毛”的新方式。
类似的操作模式同样在共享充电宝行业流行。在宝安壹方城,街电充电宝的收费价格为2元/30分钟,而记者在二手平台上看到,同品牌充电宝代扫的收费为1.5元/小时、5元/5小时。在这些热门商圈中,共享充电宝租赁价格普遍在2元/30分钟左右,收费价格远高于“代扫”价格。
“低价主要为卖家通过批量注册新账号获取首单免费或兑换券,再以折扣价转租给用户。”一业内人士透露。
在二手平台上,“地铁非实体次票”同样吸引了不少消费者选购。“我家到公司的通勤时间需要1个半小时,乘坐一次地铁花费10元,一天来回需要20元。”上班族小刘告诉记者,在二手平台购买非实体次票,一个月计算下来可以省150元左右。
记者实测发现,这种次票价格为7元/次,2小时内出站不限里程。卖家提供的“非实体次票”兑换流程简单,只需要复制网址到浏览器,点击乘车进站,即生成二维码可扫码通过闸机。卖家通过某些官方活动获得的电子兑换券,将其低价转售给长距离通勤者,形成了特殊的地铁票务市场。
以“赌”的方式获取“优惠”
除了“代付”,另一类交易则更像一场高风险的“规则突围战”。在闲鱼平台,记者看到不少卖家以“身份共享”为幌子,将酒店早餐券、展会入场资格等本属特定人群的权益明码标价,吸引消费者购买。
“内部渠道,保证顺利用餐”——这类酒店早餐券交易帖下,往往聚集着许多寻求“精致穷”解决方案的年轻人。以全季酒店为例,卖家宣称仅需9.5元,即可享受原价40元/位的自助早餐。
此类服务看似“精打细算”,但也有不少买家遭遇“被工作人员识破假房卡”“在餐厅门口尴尬等待1小时”的情况。买家拍下商品后,卖家会提供房号信息,让买家进餐厅时使用。“当时觉得用零头价格体验高端早餐很划算,结果在众目睽睽下被赶了出来。”95后买家小林回忆道。
不过,该服务也多在不用刷房卡用餐的酒店出现。事实上,很多卖家提供的多为假房间号。“如果该房号刚好没人去用餐,工作人员也没去核细,买家就正常用餐了;如果房间客人已经在用餐,‘社死’的也是消费者,卖家仅需退款并无任何损失。”某酒店经营者说。
类似的“薅羊毛”服务在商务场景中更显荒诞。高端展会因严格的资质审核催生出“带入”服务:卖家以300-400元的价格,将买家伪装成陪同人员。
“办理展会采购商中方人员陪同证——‘采购代表’”,在二手平台上,商家通过出售海外采购商的陪同人员名额,买家只需要提供姓名与身份证号录入信息,再伪装为陪同人员即可办理采购商证进入展会,价格在300元/人左右。
卖家甚至提供“一条龙服务”——伪造工牌、编写虚假公司背景、培训应对安检话术。“我也没有想到他的公司信息是假的,入场证都办好了还会被发现赶出来,钱没办法退,还被工作人员缴了证拉入黑名单。”买家lst告诉深晚记者,一些展会的海外采购商证办理审核较松,只需要有海外证件就行,而这些海外采购商有若干陪同名额,二手平台上则有不少人在卖这些名额,一旦被查到是假公司入场证就会被没收。
延伸阅读
“薅羊毛”有风险 消费须谨慎
年轻人“薅羊毛”式消费,背后是否涉及法律问题?广东普罗米修律师事务所律师黄骥认为,年轻人通过二手平台购买低价服务的行为,合法性核心在于“服务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违反服务协议”。若交易合法且未违反约定,属正常民事行为;若涉及非法来源或虚构事实,则可能违反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遇到此类纠纷时,需优先收集交易证据、核查服务协议、判断行为性质,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协商、维权或终止交易等措施。”
比如商家制作虚假工牌、编造公司信息以办理展会陪同证,涉嫌《刑法》第280条伪造公司印章罪或伪造身份证件罪;使用虚假房号骗取酒店早餐服务,导致商家财产损失(如餐费成本),金额达标即可构成诈骗罪。
对于购买低价早餐券这类“薅羊毛”行为的年轻人,黄骥提醒,消费者应核实优惠合法性,拒绝购买来源不明的“非实体次票”“内部券”,此类交易多依托伪造、系统漏洞或非法获取的优惠资源,可能被认定为销赃共犯;即便消费,也要保存交易聊天记录、支付凭证、服务使用记录,以便在纠纷时证明自身善意(如不知情虚假房号)。
黄骥提醒,消费者利用“代付”方式消费的,商家也可通过在服务条款中明确“禁止转售优惠权益”“异常交易无效”等规则,并在发现违规时及时固定证据(如监控录像、登录IP记录),通过民事诉讼或报警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