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深圳进一步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的若干措施》,将“建好用好国际红树林中心”置于首要任务。这释放出两个鲜明信号:一是深圳的自然资源改革获得国家重磅支持,二是在全球生态治理舞台上,深圳正扮演着关键角色。
深圳获如此重任,并非偶然。在城市化进程中,深圳始终敬畏自然,使这座都市既有现代一面又有“野性”一面。对红树林的保护早已融入城市发展基因。为了保护红树林,滨海大道在建设过程中曾“让路”北移260米,类似故事比比皆是。这不仅是生态意识的内化,更是一种城市远见。正因如此,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可谓实至名归。
如今,“建好用好国际红树林中心”已成为深圳的新使命。如何借此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双赢?一方面,深圳可搭建国际平台,推动红树林保护的经验共享与技术合作,增强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更要大胆探索“蓝碳交易”的深圳模式,让红树林蓝碳的生态价值变得可衡量、可交易、可转化,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再是梦想。
值得欣喜的是,该中心已吸引全球20个国家加入,影响力持续扩大。这意味着深圳迈向“国际生态治理枢纽”。它不再只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更成为向世界提供湿地保护“中国方案”的策源地。
当然,机遇总与挑战并行。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建设仍面临诸多课题:如何统筹国际使命与本地实践?如何将宏大愿景转化为具体行动?如何在保护中创新、形成深圳经验,并进而向全世界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路径?这一切,仍需深圳持续破题。
我们期待,深圳的“国际红树林中心”将成为深圳递给世界的一张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的新名片。而擦亮这张名片,还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