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抗战生动展现伟大抗战精神|理论周刊

陈雷刚
09-01 08:02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华南抗战史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象化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广东战场作为全国抗战的重要战场,7年沦陷,血腥的占领,疯狂的屠杀,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和毒气战,76个县市被轰炸,全省伤亡民众超317万人,但日寇的凶残从未击垮南粤儿女的斗志,广东军民与全国军民一道,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为赢得全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南粤大地铸就不朽的历史丰碑。华南抗战的历史进程及革命先驱的铁骨脊梁,生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重温华南抗战历史,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精神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动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要素,是支撑华南军民抗战的精神原点。抗日战争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尊严,是一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大决战。在这场大决战中,英雄的南粤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迸发出像火山一样的爱国热情,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奏响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抗战期间,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在南粤得到了生动诠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广州学生走上街头,振臂高呼“誓死救国”“保卫广东”;各工会、各团体联合举行民众御侮救亡大会,通电全国表达“百粤民众誓以热血同赴艰危”的决心;国共两党联合发起“八一三”献金运动,推动粤港各界捐款捐物支撑抗战;驻粤空军不畏强敌,不惧劣势,奋勇驾机抗击日寇,空军大队长吴汝鎏血洒南雄上空,用生命诠释爱国情怀。

面对民族危难,广东党组织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汇聚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在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部署下,港澳同胞和粤籍海外侨胞悲愤喊出“国与家一体,须唤启精神,以御外侮”“在此生死存亡的时候,各人能尽国民一份,死也是个英雄”,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战斗之中。据统计,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华侨有4万多人,仅东江、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英勇牺牲者就达100多人。泰国华侨钟若潮、张兴、杨仰仁,马来亚华侨叶凤生、陈现、黄志强等,先后在敌后战场壮烈牺牲。从1937年到1941年,南洋救亡总会捐献和筹集资金多达3.8亿元(国币)。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倡导下,汇集粤港的文化人士以笔为刀、以舌为剑、以墨为枪,控诉日本侵略,唤醒民众爱国意识,以文凝心聚力,筑起了一道特殊的“抗战长城”。

面对家园沦陷,广东人民将家庭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涌现了不少“抗日家庭”。革命母亲区丝宝与她的5个儿女一起参加了东江纵队;厚街菊塘坊王氏(庆记)家族先后有26人参加抗日战争,其中5人壮烈牺牲。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在东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后,曾生挺身而出说道:“现在家乡沦陷,我有责任回乡组织群众,救国救民。”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他还说服母亲变卖坪山老家田产,钱款充作抗日游击队军费。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支撑了广东人民精诚团结、共御外侮,引导了海外华侨投身抗日,最后赢得胜利。

生动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民族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灵魂本质,生动诠释了华南抗战军民的高尚追求。在艰苦卓绝的华南抗战中,南粤儿女面对威逼利诱绝不屈服,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在杀身成仁中坚守民族气节。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的黄友“小鬼班”,为了掩护主力撤出开阔地,顽强阻击近100倍之多的日军,全班壮烈牺牲。班长黄友在大腿被打断、血染全身的情况下,仍奋力将最后一枚手榴弹投了出去。延安《解放日报》以《东江纵队五少年英雄以一当百光荣殉国》为题,报道了黄友“小鬼班”的英勇事迹。中共中央军委追认黄友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战斗英雄”“中共模范党员”。日军侵犯东莞良横乡时,该乡联防自卫队立下“人在阵地在,人亡阵地亡”的誓言,坚决抗击来犯之敌,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有54位村民最终为国捐躯。村民钟振堆宁死不屈,在双臂尽失的情况下,仍顽强搏斗,与敌人同归于尽。当时的广东省政府对良横乡保卫战提出特别嘉奖,赞誉自卫队“奋勇抗敌”“忠勇可嘉”。开平南楼七烈士,一次次顶住日军围攻,弹尽粮绝之际在遗书中写道:“敌人屡劝我投降。我们虽不甚读书诗,但对于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明了。”共产党员李一之在东莞水乡开展抗日活动时,不幸被日军逮捕,就义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被日军割断舌头,身上被连刺十几刀,壮烈牺牲。

在威逼利诱面前坚守民族气节。“东江游击队之母”李淑桓,先后将7名儿女送上抗日战场,其中3个儿子光荣牺牲,她自己被捕后拒绝威逼利诱,高声痛斥敌人而被枪杀。曾任新丰县工委书记后调任东江纵队的陈宜广,在战斗中不幸被日军俘获,日军对其威逼利诱,但他拒不投降,临刑前面露微笑,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共南顺工委特设的地下医疗站的医生罗守真医术高明,曾秘密救治过无数的珠江纵队二支队的指战员。伪政府医院听说罗守真医术精湛,派人上门邀请她担任医院院长,并许以高额薪酬,被她断然拒绝。中国同盟会会员、著名爱国人士徐傅霖严词拒绝出任汪伪政府广东省省长,宁死不做汉奸。众多文化人士拒绝汪伪政府的邀请,前往香港宣传抗日,他们虽然不曾杀敌,但始终挺起不屈的脊梁,以独特方式写就一曲曲书生报国的壮歌。

生动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气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精髓要义,充分彰显了华南抗战军民的崇高品格。在华南抗战中,南粤军民前仆后继奔赴国难,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奏响了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

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中展现英雄气概。在日、伪、顽夹击的复杂环境中,党领导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日伪军作战3800余次,创造了众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奇迹。在百花洞战斗中,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击毙日军长濑大队长以及毙伤日伪军官兵五六十人,缴获一大批枪支弹药辎重,打出了军威,令华南日军头目哀叹“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在西海大捷中,广游二支队以200余人的兵力,死伤各1人的代价,共歼灭伪军200余人,俘敌110余人,另有百余伪军被溺死江中,再一次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极大鼓舞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的士气。华南抗日游击队还取得了沙湾保卫战、植地庄战斗等胜利,书写了华南抗战史的光辉篇章。

在血战到底、以死报国中展现英雄气概。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独立中队中队长周康在弹尽援绝下被俘后,为保全革命气节,挑断自己的血管,以身殉国。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宝安大队第一中队副中队长卢耀康率队反“围剿”转移中,被数百倍敌人围攻,誓死不当俘虏,投出剩下的几颗手榴弹后,与战友们一起倒在敌人密集的火网下。1943年11月,面对日军“万人扫荡”,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三大队主力中队一个班,为掩护战友们撤离,与数十倍于己的日军血战到底,全部壮烈牺牲。八年全面抗战,东江纵队先后牺牲2500余名指战员,涌现了高埗英雄小鬼班、老虎山下英雄五少年、黄田十七勇士等英雄群体以及英勇爆破手袁升、以身躯扑倒敌重机枪的勇士张锦标等英雄楷模。他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推动东江纵队成为“华南人民抗战的一面光荣旗帜”。

生动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动力源泉,是保障华南抗战胜利的终极支撑。战争不仅是武力和军事的直接对抗,更是精神、意志和信念的终极较量。在华南抗战中,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南粤军民始终抱定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念,展现了自尊自信、奋发图强的坚韧意志。

艰难复杂的特殊环境锻造坚忍不拔。华南抗日纵队组建初期的条件极其艰苦,所处环境复杂特殊。从部队给养和装备来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初期,部队经费来源十分困难,枪支、被服、药品等极度缺乏,到1939年才获得一部电台和通讯密码。琼崖抗日独立队成立初期,枪械的质量较差,半数以上不经修理无法使用,弹药也特别缺乏。从部队作战素养和实战经验看,琼崖纵队成立初期2/3以上队员没有作战经验,东江纵队成立初期一半以上战士没有受过任何军政训练,更缺乏实战和建军经验;各纵队孤悬敌后,长期没有统一的军事领导机构,无法实施集中有效的军事行动,因而无法形成大兵团作战的整体合力。从地理位置及所处环境来看,各根据地之间处于隔绝状态,没有广阔的活动腹地,各纵队只能在狭小的地域独立作战,无法实施统一的大范围迂回机动作战;另外广东是国民党统治势力较强的地区,各根据地及纵队时常受到日、伪、顽军夹击。就是在这种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斗争环境极为残酷的情况下,华南抗日纵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锻造出一支抗日劲旅,铸就了抗战火种不熄的不朽传奇。

曲折发展的成长历程诠释百折不挠。琼崖纵队前后经历了海南岛国民党当局限制发展、直接进攻以及日、伪军的“蚕食”“扫荡”等考验,多次被迫转移,在开展游击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至抗战胜利前夕,发展到7700余人,解放海南岛3/5的地区。东江纵队因特殊地理位置,时常受到日、伪、顽军三方夹击,多次经历生死考验。1938年成立初期只能活动于广州、香港之间,以及广九铁路两侧狭长地带。1940年3月受国民党顽军围追堵截后,兵力一度锐减至100多人。在发展受挫的情况下,曾生、王作尧按照中央指示,率部重返东宝惠地区坚持战斗,使革命火种得以保存。至抗战胜利前夕,东江纵队已发展成为11个支队1.1万人,根据地及游击区面积接近1.5万平方公里。必胜信念是抗日战争的精神防线,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变量。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之所以能克服困难,坚持抗战、持久抗战,“最后胜利必归于中国”的必胜信念是强大支撑。

抗战硝烟虽已散去,伟大抗战精神却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我们尤须从华南抗战的慷慨壮歌中汲取精神力量,持续涵养爱国情怀、民族情怀,锤炼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保持敢于斗争的风骨和品质,提高善于斗争的智慧和策略,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多广东贡献。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处处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陈雷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