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揭牌,发布国际经济特区“123”规划体系,并设立国际区域规划AI智能体实验室,前者基于“1套政策法规+产业与空间2大规划+开发模式、投融资、招商运营3个报告”系统方法论,已在全球18个国家、28个特区落地,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特区建设。后者聚焦AI规划智能体、空天一体化遥感分析、产业大数据三大前沿技术方向,将技术应用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相关成果直接转化为对应政策文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落地后,将通过源自前海的智库成果,打造国际经济特区开发运营的又一“创新范式”,助力更多“走出去”成果布局。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拓展国际化业务
“前海是国家改革‘试验田’、开放枢纽区、创新交汇点,前海分院将承载三大发展任务,一是以国际化的视野,发挥智库‘桥梁’作用,构建全球化的研究咨询网络。二是以创新性的思维,拥抱AI变革性技术,探索知识生产方式升级。三是以务实的姿态,扎根前海、扎根湾区,服务国家战略和深圳发展。”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
当非洲工业园区的规划图纸上出现来自深圳特区的战略规划模型,当高加索地区特殊经济区的开发方案融入无人机测绘和产业大数据技术……综研院前海分院所推出的国际经济特区“123”规划体系,凝练中国特区四十余年的发展经验,从中亚哈萨克斯坦,再到非洲刚果(布),从北半球格鲁吉亚,再到南半球智利,“123”方案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特区建设。依托国际经济特区“123”规划体系,综研院前海分院团队斩获了6项国家级奖项。
“在国际经济特区规划中,我们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成功实践,首创这一套规划体系。”前海分院院长曲建说,这套体系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智慧不仅能解决自身发展问题,更能为全球治理提供实践范本,接下来,前海分院将带着“研究+咨询”“规划+行动”的思路,积极融入前海国际化建设,向世界宣传前海,向世界宣传深圳,讲好中国特区故事。
“软科学+硬技术”创新智库发展路径
此前,传统智库研究报告编写,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才能完成产业分析,在大数据和大模型赋能下,只需数个小时即可实现。
“这套方案不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简单复制,而是用技术手段为项目所在地提供适配不同土壤的实操路径。”作为技术负责人,前海分院副院长时鲲表示,AI智能体实验室深度融合了开源语言大模型、行业知识图谱,并在政策法规、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开发模式、投资融资、招商运营方面提供垂直领域的研究支撑,为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园区全生命周期开发等场景提供‘可对话、可推演、可交互’的决策服务。
“前海智库更大的使命是推动知识的‘国际化’,利用前海这一国际化交流平台,搭建出与世界各国对话的桥梁。”前海分院院长曲建提到,自前海分院设立以来,已在前海举办多场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专题培训,向来自亚非拉等国家官员传授中国发展经验。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