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站“老兵”凌寿勇:用四十年坚守书写劳动者答卷

读特新闻记者 黄小菊 通讯员 雷明利 刘雯
07-28 10:0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2011年深圳北站启用时,49岁的凌寿勇成了客运岗位上最年长的“新兵”。

7月28日,深圳北站的晨光刚漫过检票口的栏杆,凌寿勇就已经把指引牌擦得发亮。这个即将退休的客运员弯腰系紧鞋带时,露出的后颈皮肤上,还留着早年在南疆军营晒出的深色印记。从19岁扛钢枪守边疆,到如今在熙攘人潮中指引旅客,四十年光阴在他身上刻下军人的筋骨与劳动者的温度。

螺丝要拧到最紧:军营作风淬炼职业底色

1989年,在韶关机务段检修车间,刚退伍的凌寿勇正对着机车闸瓦图纸较劲。他的同事发现,这个新兵蛋子给螺丝涂防锈油时,会先用细砂纸把螺纹磨得发亮,再按“顺时针三圈半回半圈”的规矩来操作。“军营里班长说,武器保养差一扣,战场就可能多流血。”他在检修记录本上写下这句话时,钢笔尖在纸页上划出深深的印痕。 那些年在检修车间,凌寿勇的工作台永远是最整洁的——扳手按尺寸排列如列队士兵,记录册里的每组数据都标着精确到分钟的检测时间。有次抢修故障机车,他趴在车底连续作业4个小时,出来时满身油污,却先把沾着油的记录笔擦干净才填写报表。“老凌的活儿,闭着眼签字都放心。”时任车间主任的这句话,后来成了机务段里的口头语。

转岗不转志:五十岁新兵的业务攻坚

2011年深圳北站启用时,49岁的凌寿勇成了客运岗位上最年长的“新兵”。面对电子检票系统的触摸屏,这个习惯了扳手与螺丝刀的老师傅,把操作流程拆解成“军事地图”——用红笔标重点,蓝笔写注意事项,三个月记下满满五本笔记。 安检岗的历练,让他把“较真”二字刻进了服务里。那次查获开封花露水时,他不仅翻出《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还特意用手机查来花露水的闪点数据:“您看,24摄氏度就能点燃,比酒精还危险。”旅客最终配合处理时感慨:“您这不是较真,是对我们几百号人的安全负责。”这句话,被他工工整整地抄在工作日志的扉页。

看不见的战场:把平凡事做成良心活

检票口的玻璃门映着凌寿勇渐白的鬓角,却挡不住他捕捉需求的敏锐。今年2月17日那场寒流里,他注意到老人冻得发紫的指关节,立刻从值班室拿来自己的棉手套。护送老人上车时,他半蹲身子让老人扶着肩头,羽绒服后背被蹭上的白灰,像极了当年在边疆巡逻时沾的雪。 “旅客的难处就是战场信号。”这句写在他笔记本扉页的话,成了年轻同事的培训教材。在某一个暴雨天,他发现进站口有位孕妇拎着大行李箱,直接脱下雨衣裹在箱子上,自己淋着雨把人送到候车区。这样的事太多了,常有旅客要送锦旗,他总是摆摆手:“咱铁路人干的就是搭把手的活。”

站好最后一班岗:劳动者的初心从未褪色

如今的深圳北站,电子屏每30秒更新一次车次信息,凌寿勇的工作手册上,依然保持着手写记录的习惯。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他会沿着检票口走三趟——检查栏杆润滑度、测试语音播报音量、确认无障碍通道指示牌角度。这些“规定动作外的必修课”,他坚持了14年。“还有一年就退休了,但在岗一天,就得让旅客踏实一天。”

编辑 秦涵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徐雅乔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黄小菊 通讯员 雷明利 刘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