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与会嘉宾围绕“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主题分享观点,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为主题进行发言,分享了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其丰富的艺术与历史内涵吸引了全球目光。但自然侵蚀、环境变迁与游客参观等因素,都在威胁着这一珍贵遗产的存续。如何保护敦煌莫高窟,并让其价值为世界所共享,成为敦煌研究院的重要使命。
苏伯民在发言中回顾了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的历程。他表示,早在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便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经过多年实践,研究院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工作流程。截至2024年底,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采集壁画面积达2.81万平方米,并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与高效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树立世界文化遗产存储管理新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已走出国门。在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中,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首次实现国际输出,开启了跨国文化遗产科技合作新篇章。
数字化技术不仅为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还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让敦煌文化突破时空限制,走向世界。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将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满足大众及科研人员考古、出版、线上展示、线下展览、文创开发等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据苏伯民介绍,截至目前,该平台的访问量已达543万人次,实现了数字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与传播。
此外,苏伯民还现场展示了敦煌研究院推出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数字藏经洞”利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了藏经洞,支持多语言,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