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登顶珠峰一周年纪念暨《高深可测 生命可测》出版座谈会”在深圳华大时空中心举行。2024年5月21日,华大集团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汪建带领华大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带回了全球首份来自世界之巅的超声图与脑电数据。一年后,这群科学家与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再度聚首,分享登峰探极的最新成果。据悉,这部华大“登峰者”的深度访谈录《高深可测 生命可测》已于近日出版。
活动现场
在南极、北极之外,青藏高原与马里亚纳海沟分别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和“第四极”。贯穿地球三四极的科学探索,将有助于回答有关生命起源和极端环境适应的科学问题。
早在2010年5月,汪建等从南坡登顶珠峰。那一年,华大科研团队揭示了人类适应高原环境的秘密——EPAS1基因突变。这项研究阐明了人类基因组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选择,为高原缺氧性疾病的预测、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1年,汪建等随“奋斗者”号深潜器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渊科考,以基因科技为海洋科学探索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加速了探寻生命起源、解开生命之谜的进程。
2022年,华大集团开启了一项“珠峰行动”科研项目,计划组织一个跨学科的队伍,把更多的仪器设备搬到更高的海拔上。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华大登山队先后完成了五座不同海拔雪山的攀登,成功收集了海拔5025米的四姑娘山、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及海拔8848米的珠峰的相关科研数据,并收集了不同海拔下队员们的生理指标、脑电、心肺超声、皮肤微生物、眼动、眼底等数据,从登山运动免疫反应、代谢与能量变化、血液多组学变化、皮肤微生物变化、菌群适应性及高原病等多方面开展系列研究。
在活动致辞中,华大集团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汪建回顾了一年前的登山历程。他表示,在一年前的登峰挑战中,从低海拔到珠峰顶,再回到低海拔的过程中,科研团队记录了从生理、心理到肠道、皮肤等多方面的数据,获得了诸多前所未有的发现,同时结合深渊的研究,揭示了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应用价值。
在随后的主题分享环节中,参与一年前登峰活动的华大登山队队员、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副研究员刘欢欢与珠峰实验室负责人、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研发高级工程师韩默以《登峰探极 高深可测》为题,分享了华大在高原与深海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
华大登山队队员、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副研究员刘欢欢
刘欢欢介绍,2024年的珠峰科研行动采集了158人次的人体样本,初步研究发现:攀登过程中会出现炎症反应,且在登山结束后仍持续增强,提示人体免疫力显著下降;在下撤阶段,抗病毒能力进一步减弱等。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研发高级工程师韩默
韩默介绍了深海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包括深渊微生物、钩虾以及鱼类的研究。据悉,相关成果已以封面专辑的形式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系统揭示了深渊生命的适应机制,展现出其在资源开发与生物科技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在圆桌交流环节,一年前登顶珠峰的华大登山队队员们分享了这段科研登峰的经历以及挑战自我、磨砺意志的真实感受。
活动现场
记者了解到,在2024年5月的登峰挑战中,华大集团在海拔5200米高度的“珠峰实验室”部署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黑科技”,及时响应检测需求与科研任务。华大智造2022年发布的基因测序仪DNBSEQ-G99、DNBSEQ-E25均在“珠峰实验室”完成了高海拔性能验证刷新了最高海拔运行纪录,其中,DNBSEQ-G99是全球同等通量测序仪中速度最快的机型之一。
被华大登山队队员旦增旺姆绑在腰上带到珠峰顶上的华大智造无线掌上超声,跟手机差不多大,在峰顶实时获取了登顶队员的颈动脉超声扫查图像,这也是全球首张诞生于世界之巅的超声图。
(图片由华大集团提供)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