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深圳还有个“机器人湾”吗?

深圳特区报记者 熊子恒
05-14 07:36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机器人湾”正在成为深圳又一张“产业名片”

前段时间,位于南山西丽的“机器人谷”科创走廊经媒体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其实在深圳,在离西丽不远处的深圳湾畔,还有一个“机器人湾”。

在风光旖旎的深圳湾畔,不仅有碧波荡漾的大海与翠绿满目的红树林,还云集了诸多奔跑在科技发展最前沿的机器人企业。众擎机器人、数字华夏、银河通用……一个个崛起的机器人新势力让湾区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5月13日,记者驱车来到深圳湾畔,沿着后海大道一路向北行驶,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一众顶尖大学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快速闪过车窗。新锐企业快速发展,“机器人湾”正在成为深圳又一张“产业名片”。

新兴机器人企业扎堆汇集

这两年来,深圳机器人产业火爆出圈。从“机器人谷”到“机器人湾”,一大批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集中汇聚,在紧密的协作下,人形机器人的“含深率”越来越高,下游市场的快速响应缩短创新周期,为新兴创业企业实实在在省下研发成本。

在深圳湾以西、粤海街道与深圳科技园及周边,在这片10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上,云集着一大批机器人企业,数量甚至超过了“机器人谷”。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它们中有不少已经凭借自主研发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走进位于“机器人湾”的数字华夏,一款“会跑能走”的双形态机器人立即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款名为“星行侠®P01”的机器人,个头不高,在头部的电子屏幕上“长着”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十分可爱呆萌。依托具身智能系统,这款机器人掌握超过10种方言及国际语言,可以与之进行灵活的语音交互。

在行动能力上,“星行侠”不仅可以双腿直立行走,也可以搭配“风火轮”底盘,实现大范围移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让机器人能够适配的场景越来越多,但稳定性与续航仍是双足机器人面临的问题。“星行侠”可以自由实现两种形态的切换,可以在商业零售、展厅展览、文体文娱、科学教育等场景下进行商业化应用。”数字华夏公共关系与政府事务部总经理吴为说。

成立仅仅1年多时间,诞生于“机器人湾”的数字华夏已经推出了3款人形机器人。吴为表示,深圳机器人供应链完备,开发新一代机器人可以迅速在本地找到电池、电机、摄像头等零部件供应商,这使得公司产业化的步伐越走越快,加速了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进程。“深圳丰富的科研资源与金融资本支持也为数字华夏持续研发投入、创新发展提供了‘定心丸’。”

强大产业配套夯实先发优势

不仅能完成惊险前空翻,还能跳“斧头帮”舞蹈……今年以来,超会“整活”的众擎机器人火爆社交网络,这家企业同样是“机器人湾”中的一员。

在“机器人湾”成长壮大,从1个人到8个人、到20人,再到现在的50人,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搭建起核心团队,涵盖本体设计、算法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全链条人才。

“众擎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得益于深圳高效协同的供应链资源、创新创业的优良土壤、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极大提升机器人产品从概念到落地的效率。”赵同阳说。

从“机器人谷”到“机器人湾”,深圳的机器人企业串珠成链,各家企业都有各自的绝活,在产业基础的强大支撑下以最快速度投入市场。毕竟,对于人形机器人这个新兴产业来说,建立先发优势对于取得竞争胜势至关重要。

新兴产业得以迅速崛起绝非偶然,深圳早已在具身智能这条赛道中深入布局。在政策端,《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对开放应用场景、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专用数据集、提升规模化制造和应用能力等予以精准支持。

同时,在机器人训练所必需的算力支撑上,深圳通过“训力券”加大力度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租用市内外智能算力开展具身智能模型训练和应用。企业在研发具身智能机器人时,可利用政府提供的“训力券”获取所需算力,加速模型训练和技术研发,提升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和性能。

可以预期,通过完善顶层规划设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产业生态培育,深圳正在让更多领军企业、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在“机器人湾”“机器人谷”等产业聚集地茁壮成长,形成更大的创新能力和更多的创新成果。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熊子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