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技术、极端气候等主题正在成为全球科技论文热点,这个结论来自一份对全球129本全学科顶级期刊2024年刊登的8.6万余篇论文展开的分析。1月11日,被视为“中国视角的SCI评价标准”——“东壁指数”(Dongbi Index)全球全学科顶级期刊列表在深圳发布。
这项中国机构首次自主系统创立和发布中国视角的全球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正是由深圳东壁科技数据有限公司所研发。近日,其创始人吴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只用13个小时就留下了我,我们将以深圳为基础,服务于全世界的科创型企业。”
毅然南下 13小时决定在深圳创业
2011年,吴登生毕业后加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从事科技评价、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十余年的科研生涯中,吴登生深刻意识到国内科研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过度依赖于国外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而这套体系本身存在漏洞。看到其中的商机,他决定走出研究院,以商业化的方式解决这一痛点。
“对于研究成果的评价涉及科研基金的配置,科研成效低于预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自己的高水平评价工具,而完善科研评估的战略需求就催生了市场契机。”吴登生说。
告别体制内的安稳工作,直面创业中的各种挑战,是吴登生从业多年深思熟虑的决定。2023年10月,第一次来到深圳的吴登生,带领团队南下追逐创业梦想,这一次他只用了13个小时,就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刚开始并没有很明确要落户深圳,在对接的那天,上午谈落地,中午看场地,下午敲细节,晚上就定下来了。”深圳的高效营商环境和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支持,给吴登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仅用一天时间,就解决了公司注册、场地选择、税务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深圳速度”让吴登生坚定了在深圳创业的决心。“深圳的效率太高了,在这里创业一准没错。”
2024年1月,东壁科技数据正式落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与香港一河之隔的独特位置优势,让各方创新要素在此汇聚。吴登生选择将公司落户在此,正是看中了其未来在数据跨境上的优势,随着全球科研合作的日益紧密,东壁科技数据希望借助河套的合作机制,实现数据的自由流动,以深圳为基础,服务于全世界的科创型企业。
先立后破 重塑自主科研“指挥棒”
中国的科研环境或科研生态,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是吴登生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他看来,论文是全世界科研成果最重要的一种载体,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地提升,迫切地需要一个符合中国科技发展需求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科技文献索引数据库来更好地服务中国科研。
“目前大部分科研人员或科技型企业,还不太具备从海量文献中识别高价值文献的能力,一个高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可以帮助他们从海量的文献中进行筛选。”吴登生表示,高质量的期刊评价结果就是一个“指挥棒”,能够将科研人员带到更有价值、更容易成功的方向。而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使用的科技文献数据库平台均来自欧美,符合中国科技发展需求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尚待建立完善。
如何打破现状,掌握话语权?吴登生选择了先立后破。“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指标情况下,打破对国际评价体系的高度依赖就是空谈,所以我们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一种新的评价指标体系,逐步被科研界采纳、认可后,很自然就能把原来的指标体系打破。”
成立仅一年时间的东壁科技数据,今年1月在深圳发布了全球全学科顶级期刊列表东壁指数,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期刊评价的多维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新模型、新方法,通过“种子期刊引文追溯+引文网络层级结构分级”,与传统的算法相比,它完全是通过算法和大模型进行筛选,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更重要的是很难被人为操纵。“这才是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科研‘指挥棒’。”
吴登生深知,高质量的数据是评价体系的基础。因此,东壁科技数据收集并处理了超1亿条科技文献数据,构建了庞大的语料库。这些数据不仅为东壁指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能够打破各个垂直领域的数据孤岛,搭建起科研成果转化的数字“桥梁”。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