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部边陲的大铲岛是我来到深圳的第一站,20世纪90年代,岛上没有通电,只用柴油发电,饮用水和食材都得靠船运送,船上物资都得靠徒手搬运上岛,遇到风大浪大更是艰苦,食物和饮水都保障困难。
后来我被分到蛇口边检站工作,每天只看到几艘小型船舶停靠来到码头,过往的旅客也不多。望着那片宽阔的海面,我心想,要是能在此架一座桥便可将两岸连通,两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变化一定惊人。
没想到,几年之后,深圳湾大桥便横跨海面。通车首日,我看到车辆来往如织倍感激动,也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深圳速度”。随后,蛇口码头也建成了中国华南地区的大型邮轮母港,在地中海南荣耀号下水那年,得知其最大载客量为5686人,总登记吨位达17.2万吨时,我看着300多米长,70多米高的轮船,感觉到深圳国际化的步伐在迅速前进着。
1998年深圳边检迎来职业化改革,我随即响应任务来到罗湖口岸支援。“北有红旗拉普,南有深圳罗湖”,能来全国客流量最大的口岸支援,我非常激动。随后,我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40多天。记得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先进的电脑设备,查验工作主要依靠人工。客流量巨大,遇到节假日客流高峰,口岸只能以拉绳、分批放行的方式保证安全、维持通关秩序。正值盛夏,出入境大厅空气闷热不流通,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每完成一批旅客的查验放行,民警们都疲惫至极,但大家依然坚守岗位,确保旅客顺利通关。
2018年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我从海港口岸的蛇口站调到陆路口岸的罗湖边检站。当我站在口岸大厅执勤,看到眼前顺畅通关的旅客,不禁回想起当初来罗湖口岸支援的场景,旅客出入境通关手续繁琐,耗时较长。如今,验证手续简化,各类通行证件优化升级,大部分的本式证件,都被小巧的卡式证件代替,快捷通道通关更为便捷高效,旅客通关进入了“秒计时代”。慢慢地,我发现来往深港两地的旅客也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原来是大量香港旅客从对面拉回不少物品送给老家的亲人朋友,而现在香港旅客更多的是到深圳及周边城市来购物旅游。
事实上,口岸查验工作面临的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全球200多个国家的护照,上千种签证、签注版式、防伪技术各不相同。同时,口岸每日往来的旅客形形色色,语言、文化、服饰千差万别,难免会有不法分子试图蒙混过关。
面对每班次数以万计的过关人群,要及时发现各种违法犯罪份子,需要过硬的本领,我倍感责任重大。多年来,我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系统学习最新政策法规与查验技巧,并顺利通过考核获得执法资格和检查员资格证书。工作之余,我还积极学习外语,在执勤中主动外服外国旅客,并给他们介绍中华文化。
这些年来,得益于我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以及便利中外人员出入境政策陆续推出,深圳也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持续发力,出台了一系列便民利企政策,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在口岸一线,我看到越来越多如华为、中兴通信等知名企业和技术人员走出国门,为他国援建或开展商贸、技术交流,让我深深体会到国家的巨大发展及在向强国迈进的铿锵脚步。
弹指一挥间,我已当了35年的边检民警,不仅见证了中外客流量的激增,还见证了通关提效增速。从1988年首套边检计算机查验系统在罗湖口岸启用到2005年开放自助通关,从简单的视频录像到口岸智能化监控,从人工客流测算到大数据客流预警预测,从民警人手查验到AI系列辅助,从2007年创新“双线”提示加开通道到优检通道的扩容,从出入境APEC卡便利通关到“两院院士”优先通行,从“多语言服务站”到外国人服务站优化升级……科技赋能也让通关旅客越发安全快捷的进出口岸。
35年来,从军装到警服,从橄榄绿到藏青蓝,虽然穿的制服发生变化,但我奉献边检事业的初心从未变。不管是在海港口岸,还是在陆路口岸工作,都一个样。从大南山脚下到罗湖桥头有25公里路,我每天上下班都要东西两头来回穿梭,风雨无阻。这一路来,我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45年来的巨变,深港两地趋向融合同频,高水平对外开放下的深圳与世界的距离逐渐拉近。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