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自行车友好:路线图、时间表与“山海”经

晶报记者 林菲 张羽淳
05-08 07:30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骑行运动作为一种低碳环保、健康有趣的出行方式,近年来在深圳卷起了一股热潮。目前,全市已贯通休闲骑行道100余公里,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休闲骑行道300公里,到2027年形成700公里骑行骨干网络,到2035年建成超1000公里的休闲骑行网络。

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里,继citywalk(城市漫步)爆火之后,cityride(城市骑行)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新宠。

光明户外运动季骑行活动。主办方供图

深圳拥有着260公里海岸线和1016平方公里蓝绿空间,全市公园总数达1320个,各类步道总里程3600公里以上。立足深圳独特的山海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绿道、碧道、公园园路等慢行系统,深圳规划构建“1+3+N”的休闲骑行道体系,今年底将建成休闲骑行道300公里,未来10年将建成超1000公里的休闲骑行网络。一幅山海连城,“骑”乐无穷的美好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打造“山海连城 骑乐无穷”新城市名片

骑行运动作为一种低碳环保、健康有趣的出行方式,近年来在深圳卷起了一股热潮。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骑行运动实现大幅增长,2023年自行车赛事总量超过2022年的3倍,截至2024年9月底,自行车赛事数量已达到去年全年的1.2倍;2023年天猫“双11”数据显示,自行车整车、骑行服饰、骑行装备“骑行三大件”销售涨幅均超过100%。而在去年发布的《2023年度深圳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分析报告》中,关于深圳居民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调查显示,自行车运动普及率仅排在羽毛球、长跑/健步走、篮球和登山之后,是深圳市民热爱的项目之一。

今年3月,《深圳市休闲骑行道专项规划(2025-2035年)》《深圳市休闲骑行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发布,努力打造“全龄友好、全民共享、全域活力”的世界级骑行城市。

根据专项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全市规划构建“1+3+N”的休闲骑行道体系,“1”,就是1条滨海骑行道,西起茅洲河口,东至大鹏鹿嘴,全长200公里,串联三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一洋(伶仃洋)一河(深圳河)景观,打造融海岸自然、海滨活力、海边慢行的休闲活力骑行带;“3”,就是3个山海骑行大环,其中西部环线展现科创活力,中部环线融合都市繁华,东部环线彰显山海壮美,形成3个各具特色的百公里级的骑行大环;“N”,就是N个特色骑行环,因地制宜建设各自超20公里的环湖、沿河、穿林、绕城主题特色骑行环,串联重要城市节点、功能区块,连通大型绿廊、河流、水库、山体等自然景观。

目前,全市已贯通休闲骑行道100余公里,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休闲骑行道300公里,到2027年形成700公里骑行骨干网络,到2035年建成超1000公里的休闲骑行网络。

今年“五一”假期前,深圳官方向市民游客推荐了四条骑行路线。第一条西部滨海骑行道示范段从宝安固戍码头到福田红树林,50公里畅快骑行,可以感受大美海岸风光,中途穿行深圳最新商业地标K11,可以停下来歇一歇,看一看,逛一逛;第二条环西丽湖15公里休闲骑行道,沿途可观赏问山叠水、白茫拓印、写意三河等九个景点,体验自然与文化的奇妙融合;第三条光明科学城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休闲骑行道20公里,不但看山水之美、赏田园风光,还可以参观“五一”正式开放的深圳科学技术馆(光明),领略科技魅力;第四条盐田半山休闲骑行道15公里,从大梅沙出发,盘山而上,一路爬坡,骑行到深圳最高的公园书吧——云海书吧,在这里美美地喝一杯咖啡,从全视野360度观景平台俯瞰盐田港区,远眺深圳最高峰梧桐山和第三高峰梅沙尖,景色壮丽。

深圳市第11届运动会自行车赛。主办方供图

果然一到假期,西部滨海骑行道就成为了许多骑行爱好者的热门聚集地,很多来自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骑友和本地骑友组团而行,用骑行释放工作的压力,领略深圳的美好。面对瞬时的骑行高峰,该区域在急弯坡道、热门景点等重点路段,安排安保人员值守,还新加了骑行驿站和补给点,保障骑行安全。

骑行道上的“深圳速度”

“80后”小轩(化名)是个热爱运动的深圳白领。打开她记录生活的视频号,跑步、爬山、游泳、网球等多种休闲运动的视频无不在向人展示着她的活力与健康。而骑行,是她近期视频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

“其实我骑行的初心是因为要玩铁人三项。”小轩说,三年前,已经在跑步、游泳项目上小有成绩的她开始接触骑行,没想到一来就“上头”了。小轩当时加入了一个在深外国人组织的骑友群,每天清晨4点多,她就从福田香蜜湖开车到南山蛇口,跟着大家开始60公里的环线骑行,从3000元的入门级自行车到3万元的自行车,一个月内换了3台车。正在兴头上的小轩追求着“速度与激情”,喜欢不断挑战高难度路线,直到她摔了一跤。

小轩和骑友们在深圳湾骑行。受访者供图

小轩说,那次意外其实与自己的骑行能力无关,是她穿着专业的骑行装备——锁鞋,忘记解锁,结果就在原地摔车了,右手的关节处严重骨折,做了4个多小时的手术。因为这场手术难度比较大,甚至被当成经典案例展示在医院墙上的宣传栏里。打了麻药的小轩却仍在梦里骑车,被叫醒的时候她嘟囔了一句,“我现在才骑到石岩,还没到蛇口呢。”

康复时期,小轩停了三四个月没骑车,但她实在心痒,手还伸不直就又蹬上了车,“大不了慢慢骑”。这次受伤也让小轩更加重视运动中的安全问题,她不再单纯地追求速度和难度,而是将目光更多放在一路上的风景,“我觉得骑行是特别轻松、快乐的,它会让你心率没有那么快的情况下,快速地游览整个城市,然后欣赏风景,享受大自然的微风。”

小轩每年都会出国骑行,在深圳也会和骑友们不断开发新的路线。此次官方推荐的四条路线,她骑过西部滨海骑行道和环西丽湖骑行道。其中她日常骑行最多的是深圳湾路段——从深圳湾公园8号停车场进来后往右手边骑,一路上会看到开阔碧蓝的天空和绵延荡漾的海水,经过一个骑行驿站后,会看到很多的鲜花和绿树,经过灯塔的时候如果遇上夕阳,十分值得驻足观赏,骑到海上世界片区的时候,也可以在草坪上晒晒太阳,喝杯咖啡,往前会经过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和新商业地标K11。“这段路人少路好,风景还特别美,十分chill(惬意舒适)。”小轩说道。

小轩发现,这几年深圳努力建设世界级骑行城市,不仅骑行道越来越多,细节完善上也处处体现着“深圳速度”。比如深圳湾这段骑行道,以前还没有完全规划好的时候,为了行人安全周末是不开放骑行的,现在一路上地面标志都十分清晰,人车分离,成为了市民们周末的热门骑行路线,她也会常常带着孩子一起骑行。小轩还遇到过部分桥洞底下的骑行道设置的下水口跟车轮一样宽,骑友们常常被卡轮子的情况,在向相关部门反映后,很快就对下水口进行了改造。不久前,小轩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位骑友发帖称,因为大沙河骑行道路段设置的减速带比较高而摔了一跤,过两天自己去大沙河骑行的时候,就正好看到工人在拆换减速带。

“深圳整个城市的骑行氛围还是非常好的,经常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团体组织活动,十分有活力。”小轩称,看到官方发布的骑行道建设规划和推荐路线,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管理者的用心,努力为大家挖掘、创造更多与城市好的链接。

用车轮勾勒城市的线条

西部滨海骑行道也是在深圳长大的Rudy(化名)最喜欢的骑行路线。“因为公园内没有机动车,相对而言对于骑行更加友好。”而光明科学城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休闲骑行道正是他下一个准备尝试的新路段。

Rudy(右一)和骑友们。受访者供图

Rudy的“骑龄”已经有十几年了,第一次尝试骑行是在高中时期,在自己的软磨硬泡下,父母终于决定送他一辆捷安特山地车,他至今依旧记忆犹新。拿到新车的Rudy,立马迫不及待和同学策划了一场从福田到蛇口的骑行路线。他说:“现在来看三十公里的距离实在算不上什么,但当时觉得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朋友在身边,路在脚下,少年的豪情都鼓在心中,风一次次把汗水吹干,我觉得自己可以一直踩下去,用车轮丈量整个世界,直到找到自己的目的地。”

高中毕业后,Rudy出国读书,久居加拿大便很少再骑车,但骑车带来的愉悦感始终记在他的心里。因此,2021年回国后,Rudy立刻给自己买了人生第一部公路车,让他开心的是,因为骑车,他认识了一群有同样爱好的朋友,大家相约结伴骑行。“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能规律地在凌晨五点钟晨骑看日出,但每一次车轮飞转、花鼓声响起时,我都觉得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这个城市。”如今,Rudy保持着每周1-2次的骑行频率,每次骑行距离为30-100公里,他谦虚地表示,这在骑行圈里只能算作休闲骑手。

对于骑友而言,最怕的是什么?不是酷暑严寒,也不是风吹雨淋,更不是长途摩旅时的跋山涉水和路上的孤独与寂寞,最害怕、最在意的始终都是安全问题。毕竟对于所有人而言,骑行的速度、数据虽然可贵,但安安全全回到家中才是最重要的。Rudy回忆,有一次骑车,同行的骑友在占道超车时没有仔细观察四周,侵占了一辆集装箱货车的路线,货车司机刹车刹到轮子冒烟才避免了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现在回想起来,Rudy依旧会感到后怕。去年中秋,Rudy的一位好友在骑行期间因交通意外而离开了人世。“我想,不管我们是以哪一种角色出现在路上,无论是行人、骑手还是驾驶员,都应该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彼此的安全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骑行这些年来,Rudy切身感受到了深圳骑行环境的变化。曾经,深圳的行人、电动车、自行车全部都归纳在非机动车道中,而且人行道多半为砖石铺设,对公路车非常不友好,极容易发生一些小事故。而如今在深圳,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行其道,安全隐患大大降低,市民正在享受着交通能级提升带来的便利与美好。

“这正是我们骑友们最想看到的改变。有些人也许会不理解,为何要把单车道当成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来对待,是不是小题大做、浪费公共资源?其实不然,对于深圳而言,非机动车道更是承载着许多人的生活:外卖、快递、跑腿、通勤……是时候给予非机动车道一个新的升级了。”

“深圳作为一座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能够把山川、河流、红树林、沙滩、城市建筑连接在一起将是非常独特的绿道,到时候一定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骑友到深圳打卡体验。我想,大家非常向往的是——深圳能够让公路车骑友们有秩序地安心骑车,用车轮勾勒深圳的线条,在我们热爱的城市里尽情挥洒汗水,释放内啡肽。”

Rudy对此充满期待。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林菲 张羽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