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与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深圳大学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设计与艺术联盟联合主办的“文明的面孔——全球南方的面具与数字艺术综合展”,既是深圳大学2025届研究生《设计方法》&《设计研究方法》结课展,也是一场跨越传统与当代、现实与虚拟的文明对话。展览以“面孔”为核心媒介,串联起全球南方的精神印记与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为观众呈现多元文明交融共生的鲜活图景。展览于2025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致艺楼2楼展厅展出。
“文明的面孔——全球南方的面具与数字艺术综合展”,试图开启一场跨越地理与文化疆界的对话,在器物、声场与数字代码中,寻觅人类创造力的共通表达。
展览的第一脉络,由收藏家袁继新先生提供的四十五件实物面具、五件图腾柱构成。它们来自西非茂密的雨林与东南亚绵长的海岸,凝结着“全球南方”丰富而多元的精神世界。这些面具并非静默之物,而是曾活跃于生命仪轨的现场——作为沟通人神的媒介、凝聚社会记忆的载体,构筑起一部可触可感的“文明档案”。

图腾柱


穆库吉舞蹈面具,喀麦隆,33×17 ×25cm, 距今约100年
与之呼应,展览的第二脉络跃入数字的维度。来自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的研究生们,以“全球南方面具”为灵感引线,将中国面具的形制、醒狮的气韵、古老纹样的哲思与民族古乐的韵律融入数字创作。在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全球、现实与虚拟之间,尝试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表达。
部分面具效果图展示


这些创作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以“面孔”为媒介、以《设计方法》与《设计方法研究》课程为土壤的深度实验。在“合目的性”的核心原则下,学生们融合用户研究、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设计思维,展开了一系列实验性实践。
部分设计效果图展示



他们通过用户头部形态数据的采集,探讨眼镜作为“外在面孔”的适配性与体验感;同时借助生理数据的分析,解读民族古乐在当代观众中引发的情感共鸣,探寻声音背后的“内在表情”。以澳门莲峰庙为文化场域,将这座承载中西交融历史的庙宇,视为一座“城市的记忆面孔”,通过文创设计,塑造具有当代认同的文化表情;将醒狮这一流动的、仪式中的“华夏面孔”,通过交互设计转译为虚实交织的当代仪式,唤醒古老面孔在今天的生命力;更通过东西纹样的对比与融合,呈现文明作为“多样面孔”的对话可能,在纹脉交织中探索文化出海的新路径。
展览时间:2025年11月27日-12月6日
展览地点:深圳大学粤海校区致艺楼2楼展厅
(图片来源: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
编辑 张克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