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全球“设计之都”城市圆桌对话暨全球设计师大会在深圳广电大厦举行。本次活动作为今年深圳设计周的核心板块,汇聚了来自全球多个“设计之都”的城市代表、国际设计组织负责人、产业界代表及学术界领袖,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创新与城市发展展开深度交流。

2025年被视作中国大模型发展的分水岭,人工智能正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在此背景下,大会以“AI赋能设计·城市共创未来”为主线,设置了多项议题,推动设计与科技深度融合。
全球 “设计之都” 代表共商:AI 浪潮下城市设计发展新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Shahbaz Khan)通过视频为大会致开幕辞。他指出“在深圳这座创客之都,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创意制造业” 。会议由国际设计理事会前主席乔纳森·斯特莱布利主持,来自伊斯坦布尔、曼谷、清莱、万隆、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的代表,围绕“设计之都如何应对AI兴起”展开讨论。
国际设计理事会主席梅丽卡・沃汗提出要将AI升华为哲学理念,从“人工智能”迈向“真实智慧”,先让市民理解运用AI,再用于政策制定与城市规划;清莱设计之都集团总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网络副协调员普罗姆蓬·纳特哈恩分享了清莱的经验:“在清莱,我们不仅将AI视作技术手段,更将其融入城市发展逻辑”。北京代表楼晓红指出,AI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能够帮助设计师突破创意边界,推动跨领域融合。武汉代表罗岑则分享通过举办低门槛设计大赛,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空间共创。同时,她也提醒需关注AI对人际情感的冲击,呼吁在城市规划中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
AI 应用场景与优秀案例共探设计新可能
全球设计师大会环节,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德国红点奖评委何人可主持“AI应用场景再探讨”与“AI应用优秀案例分享”,多国嘉宾围绕AI在设计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展开剖析,挖掘技术赋能设计的潜力。
世界设计组织候任主席、日本设计振兴会总监津村真纪子指出,新技术和设计的整合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提供解决方案,并赋能企业。腾讯设计专家陈妍表示,混元大模型已在办公、社交、娱乐等产品中深度嵌入,但AI的“不确定性”和“输出不可控”仍是当前产品化的核心挑战。南方科技大学孙效华教授以机器人与远程医疗场景为例,提出“设计应成为AI与真实场景之间的翻译器”。
案例分享环节,迈瑞医疗总监何丽娟展示了基于腾讯混元开发的“启元”重症辅助决策系统,实现患者数字孪生与诊疗辅助,但也强调医疗AI必须谨慎推进,“目前仅处于有条件辅助阶段,尚未实现自主决策”。比亚迪范吉晗则指出,AI在外观设计中能帮助设计师突破思维定式,提升创意发散效率。
设计教育面向未来,专家学者共话人才培养转型
针对人工智能对设计教育生态的冲击,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院长关道文(Thomas Kvan)主持“AI时代的设计教育”对谈,多位国内一流创意设计院校专家学者展开讨论,共议设计人才培养的转型与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王昀指出“设计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方良总结未来学生需具备“问题力、审美力、判断力”三种AI无法取代的能力,为设计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杜钦强调“AI工具迭代快,终身学习能力将成为常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未来设计学院特聘院长邱信贤提出“要习惯让AI成为你的伙伴”。
聚焦区域协同,探讨大湾区设计产业发展新机遇
大会最后聚焦区域协作,以“大湾区设计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与路径”为主题,在深圳设计周学术委员张宇星的主持下,香港设计师协会副会长高少康、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郜洵、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主席刘钊展开深度分享,为推动大湾区设计生态共建建言献策。
张宇星提及“香港正从经济中心向国际设计中心转型”;高少康认为香港可作为平台助力内地设计出海及国际资源引入;郜洵提出“广州美术学院可依托华南优势,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前沿技术融入课程”;刘钊强调“大湾区文化创意活跃、联动多,协同发展将形成超级引擎”,为大湾区设计产业一体化凝聚共识。
本次大会不仅是全球设计领域的一次高端对话,更是 AI 时代下设计产业探索发展新方向的重要平台。通过全球 “设计之都” 代表、设计师、学界专家的深度交流,进一步推动了 AI 与设计的深度融合,为设计产业创新发展、设计教育改革以及区域设计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彰显了深圳作为 “设计之都” 在全球设计领域的枢纽影响力。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叶志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