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爱心家庭 | 梁小霞家庭:一间公益教室,守护一群“星星的孩子”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09-29 20:4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梁小霞和协会会长、理事们迅速为小山申请到了一笔自闭症儿童康复基金,并及时送到了孩子父亲手中

9月28日上午,2025感动深圳· 我的深圳故事——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分享会举行。分享会上,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年度爱心家庭”名单发布。

年度爱心家庭感言

梁小霞家庭

如果您在公共场合遇到情绪失控的孩子,请以善意相待。他可能是一名自闭症孩子,正因感官超负荷而感到困扰。此时,理解、体谅,便是最好的支持。关爱自闭症群体,不止在当下,更在于未来。

当一个家庭遇上一个“星星的孩子”,应该如何面对?梁小霞用11年时间给出了答案:不是绝望和放弃,而是用关爱和坚韧,为孩子、也为更多同样境遇的家庭,在看似艰难的现实里,开辟出一条充满温情的路。她从命运的承受者,成长成为命运的改造者:八年,带着儿子完成数千小时的康复训练;一间公益教室,为18名无法正常入学的自闭症儿童提供融合教育……

八年陪伴,是她作为母亲的坚持

梁小霞的小儿子是一名自闭症儿童,这是生活带给她的沉重一击,但她选择了勇敢面对。

八年来,医院和康复机构成了梁小霞最熟悉的地方。清晨天不亮就起床,带着小儿子挤早高峰的公交去康复训练,中午在机构附近简单吃口饭,下午继续陪孩子上课,傍晚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为了让小儿子得到更持续的康复指导,她还自学康复知识,把家变成了“康复训练室”。从最简单的认知卡片认读,到基础的语言表达训练,再到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培养,梁小霞耐心地陪着小儿子一点点进步:发音不清,她就一遍遍地示范;学不会系鞋带,她就拆解步骤反复练习。过程中,有过小儿子不配合的哭闹,有过努力却看不到进步的失落,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有自己的康复节奏,只要不放弃,总会看到光。”

这份坚持换来了回报。如今,14岁的小儿子不仅能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还能自己穿衣吃饭,甚至会主动对妈妈说 “谢谢”。这些在普通孩子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在梁小霞眼中却是最珍贵的礼物。这段亲身经历,让她更能理解其他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痛苦与无助,也坚定了她后来帮助更多家庭的决心。

令梁小霞欣慰的是,17岁的大儿子十分理解母亲的辛苦,格外懂事。他积极参加社区各类公益活动,无论是去党群服务中心帮忙、担任交通协管志愿者,还是参与环境清洁,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她把经验变成了力量

个人的力量有限,群体的温暖无限。2019年,梁小霞加入了坪山区彩虹之路帮扶协会,成为一名志愿者,后又成为协会理事。在这个更广阔的公益平台上,她更深入地接触到更多自闭症儿童家庭,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困境与需求,并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助人的力量。

梁小霞(右一)

在协会中,梁小霞负责收集、整理和审核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关爱基金申请材料。每一份材料她都仔细核对,确保爱心能精准正确送达。“每一份材料背后,都是一个个期盼帮助的家庭,我必须认真对待。” 她说。

然而梁小霞不仅是材料审核员,更是许多家庭的“心理辅导员”。她发现,许多自闭症儿童家长因为对疾病不了解、缺乏康复经验,常常陷入焦虑与无措。梁小霞便主动承担起家庭咨询和心理支持的工作,耐心地告诉新手家长如何观察孩子的行为信号,如何在家开展基础康复训练,如何调整心态面对困境。

梁小霞(左一)

梁小霞曾帮扶过一对住在医院康复病房的父子。孩子母亲早早离开、音讯全无,年仅三十出头的父亲,早已愁白了头。他九岁的儿子小山患有重度自闭症,并伴有多种并发症,孩子内心一直渴望母亲的陪伴,但多年来只有父亲一人独自扛起照顾的重任,无法外出工作。长期的康复治疗和药物支出,让这个家庭在困境中艰难求生。梁小霞和协会会长、理事们迅速为小山申请到了一笔自闭症儿童康复基金,并及时送到了孩子父亲手中。“此后,我们也持续通过电话和定期走访,鼓励父亲积极面对生活,和孩子、和我们,一起携手向前。”梁小霞表示。

一间教室,无限希望

“很多自闭症孩子因为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环境,往往面临学习和社交的困境,他们太需要一个包容的成长空间了。” 带着这个想法,2021年,梁小霞萌生了为自闭症儿童创办公益教室、推动融合教育的念头。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社区社工和志愿者的支持下,一间专为自闭症儿童打造的公益教室终于落地。

这间教室位于龙岗区智康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内,由该中心的党支部书记孔年化无偿提供使用,还安排了午休场所。教室虽然只有18平方米,除了一块教学电子屏,课桌椅和各类文具大多来自各方支援,略显简陋,但这里,却是孩子们读书梦想的起点,也承载着家长们的殷切期盼。梁小霞等人通过自筹资金聘请了一位专业康复老师,并安排两名家长担任助教,上课时间与普通小学一致,为早晨8:00至下午5:10。课程内容丰富多元,涵盖认知训练、情绪行为引导、音乐、手工、运动、绘画等内容。梁小霞等人还经常组织孩子们去爬山锻炼,让他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这里是18名无法正常上学的自闭症儿童的“第二个家”,而梁小霞就是这个家的“大家长”。作为教室的发起者和志愿者,她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都投入到了教室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在梁小霞的努力下,孩子们的变化越来越明显:曾经沉默寡言的孩子开始露出笑容,曾经抗拒接触的孩子愿意主动牵手,曾经情绪暴躁的孩子学会了控制情绪。

2021年,小淳刚来到这儿时只有9岁。那时的他几乎不开口说话,无法安坐,总喜欢独自待在角落,抗拒集体课程,难以参与班级活动。经过三年持续不断的康复与融合训练,如今的小淳已经能够安安静静地上完一节40分钟的课程。他不仅在老师的引导下配合课堂练习,还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复述老师教的内容——尽管发音尚不清晰,却已是巨大的进步。除此之外,他还学会了做操、排队、画画等技能,一步步融入了集体。

夜幕降临,公益教室重归宁静,梁小霞整理好教具、关上灯,轻轻锁上门。这间小小的教室,守护着暂时迷路的星星。来时路,坎坷漫长;未来路,曙光微明。但只要有爱和坚守在,便不会黑暗。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