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2025感动深圳· 我的深圳故事——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分享会举行。分享会上,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年度爱心家庭”名单发布。
年度爱心家庭感言
戚玉玲家庭
感谢深圳关爱行动给予的认可,这对我们全家是莫大的鼓励,也更坚定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决心。关心邻里、参与社区服务、帮助远方的孩子和老人,早已成为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习惯。未来,我们仍会脚踏实地多做实事,用行动持续传递温暖。
荣获“深圳企业家精神脊梁奖”、2020创新中国(智能餐饮行业)十大榜样人物的戚玉玲是一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她于2014年创办深圳飞赛精密钣金技术有限公司,被评为2021年度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选“2023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榜---专精特新标杆企业TOP100榜单”;2020年,她再创办了广东鲜食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的“全自动炒菜机器人成果转化”案例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企业科技工作者评价案例库。
在企业经营之外,她和家人长期默默关心和支持弱势群体,尤其关注偏远地区的老人与孩子。2016年,她曾获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教育局授予的“贫困地区爱心助学先进个人”称号。更可贵的是,公益已成为这个六口之家共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追求。全家一起行动,将善意融入每一次社区服务、每一件邻里小事之中。
让孤寡者不孤,让求知者有路
自2018年起,每年春节前夕,当浓浓的年味开始弥漫,戚玉玲都会和公司同事一起驱车前往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的偏远村庄,为那里的孤寡老人送去粮油、冬衣等生活物资。她总是亲切地陪老人们拉家常,细心询问他们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用长情的陪伴,温暖他们孤独的晚年。
那些失去父母关爱的孩子,同样是她心中放不下的牵挂。从2019年开始,戚玉玲常去云南怒江的儿童福利院,不仅带去书籍、文具,还组织公司员工作为志愿者,为孩子辅导作业、陪伴他们游戏、倾听心声。戚玉玲总是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你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我希望能让山里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和便利的现实生活,二者缺一不可。”戚玉玲如是想道。于是,2024年5月,她捐资支持广西资源县“1元故事”关爱农村住校生心灵成长项目,该项目通过每晚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播放故事,陪伴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入睡。戚玉玲的捐款主要用于更换老化的广播设备,及时解决了设备维护难的问题,让更多孩子能继续听到睡前故事;部分资金还用于购置图书,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开启心智。此外,戚玉玲还向四川凉山州、广西河池市、甘肃定西市等地的乡村学校捐赠了3000余册图书和3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为3所偏远地区的学校安装了太阳能热水系统。
多年来,戚玉玲的助学之路越走越宽,她共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来自云南怒江福贡县的傈僳族女孩阿娜,父亲早逝,母亲多病,家境十分困难。从2016年阿娜读初中起,戚玉玲便一直资助她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并请来大学生志愿者为她辅导功课。2022年,阿娜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成为家乡多年来少数考上北京重点高校的学生。戚玉玲始终相信,一点温暖,可以驱散孤独;一份支持,能够点亮未来。
家是志愿队,社区“益”家人
戚玉玲常说,自己能安心创业、投身公益,离不开丈夫常广召始终如一的支持。他主动包揽了大部分家务,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成为家中的“坚实后盾”。
常广召不仅是家庭中的暖心丈夫,更是社区里的“热心大哥”。2024年,社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他主动协助收集居民意见,每日巡查工地,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为推进改造工程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此外,他还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孤寡老人关爱活动,帮忙打扫卫生、采购物资、陪伴谈天。
图说:常广召在做交通志愿者
一家人的善意也流露在邻里互助之间。2023年夏天,邻居马阿姨突发疾病,其子女一时赶不回来,戚玉玲和常广召第一时间送她就医、垫付药费,康复期间也常去探望照顾。另一户家庭经济困难的邻居因受伤住院,夫妻俩不仅送去慰问品,还主动帮忙照看孩子、辅导作业。
更难能可贵的是,公益已成为这个家庭的共同语言和行动指引。在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戚玉玲带着丈夫、两个孩子和儿子儿媳一起做志愿者,发传单、做讲解,还自费印制宣传资料。社区举办大型活动时,也常能看到他们一家忙碌服务的身影。
在戚玉玲一家这里,公益不是口号,而是企业回馈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是数年如一日帮扶山区的坚持,也是对于社区家长里短、身边小事里的贴心关怀。他们用朴实的行动,悄然温暖着需要帮助的人群。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