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参加世运会的深圳“盘友”:从华侨城草坪飞向世界

深圳晚报记者 林炜航 实习生 盖甜雨
09-02 10:48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2024年,他入选团队飞盘国家集训队,2025年8月,他代表国家参加成都世界运动会。这是中国队第一次参加世运会,郭嘉荣是第一位参加世运会的深圳飞盘选手。

8月,成都世界运动会团队飞盘的赛场,中国队对阵世锦赛亚军的日本队,从落后5分开始一路猛追,中国队最后以1分之差惜败。来自深圳的郭嘉荣站在场边,汗水浸透队服。他没有怒吼,没有抱怨,只是静静望着记分牌。那一刻,他想起六年前的自己——那个在国际赛场上见识了巨大差距后,心急如焚,头也不回走出赛场的青年。

打了12年的盘,原来不是这样的

2007年,深圳南山华侨城,一名来自台湾的体育老师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现深圳市南山外国语第二实验学校)成立了飞盘社团。当时才读小学的郭嘉荣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加入,在华侨城的草坪开始练习飞盘。从小学到初三,郭嘉荣年年都是南山区中小学生飞盘联赛的冠军。2018年,大学毕业回到深圳的他与儿时队友组队,从没有名字的深圳男子队,发展成为闻名广东的深圳Flash飞盘俱乐部,在广东省和全国比赛频频夺冠。

顺风顺水的飞盘之路在2019年迎来转折。那一年不仅是中国队在国际飞盘赛事取得首胜的一年,也是郭嘉荣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青年飞盘锦标赛(WU24)。“从小到大一直是冠军,我以为飞盘就是这么打的。直到出去一看,节奏、强度、战术意识……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回国后,郭嘉荣一头扎进健身房,“光有技术不够,体能也要跟上,从那个时候我开始做力量训练,完善自己的身体。”正是这场比赛,让郭嘉荣下定决心将飞盘作为专业认真对待。

更大的冲击发生在一个月后的香港公开赛。“我刚比完WU24,适应了国外的节奏和强度,再回到国内,觉得国内队友非常慢。”年轻的郭嘉荣越打越急,甚至和队友起了冲突,“打到后面我直接就不打了,下场回深圳了。”

后来队里一位老大哥找到郭嘉荣,心平气和地说:“嘉荣,不是他们不想做好,是能力还没到。你能力强,但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和你一样。”郭嘉荣听到这句话,有点想哭。篮球场上,一名球员可以抢下篮板快攻,一气呵成完成得分。但在团队飞盘的赛场上,没有人能够独自终结比赛——持盘者不能移动,必须依靠队友不断跑动、传接,才能得到一分。

事后郭嘉荣主动写了一封道歉信发在群里,还和队员吃饭、聊天。“这件事之后,我办队伍也好,参加比赛也好,心态好了很多。开始去理解队友,承担队长的责任。”

参加世运会,团队文化带回深圳

更成熟的郭嘉荣迎来了更多机会。2024年,他入选团队飞盘国家集训队,2025年8月,他代表国家参加成都世界运动会。这是中国队第一次参加世运会,郭嘉荣是第一位参加世运会的深圳飞盘选手。虽然比赛成绩和世界其他队伍相比还有差距,但中国队已经创造历史,甚至仅仅以1分只差,惜败给世界前十的日本队。在这次被称作“梦幻”的世运会旅程中,郭嘉荣还有另一项收获——国家队新加坡籍教练打造的团队文化。

“他不仅指导队伍的飞盘战术,更教我们之间如何包容对方,如何成为一个大家庭。”郭嘉荣说,国家队集训期间,教练要求他们每天必须和不同的队友面对面吃饭,并完成一项“掏心窝”的任务。比如评价对方打盘怎么样、第一印象是什么、场上的优点、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郭嘉荣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提前沟通、团结一心,才能避免互相抱怨失败。

世运会结束后,郭嘉荣有了新的目标,他将从国家队教练学习到的新理念,带回深圳Flash俱乐部。他想带动深圳本土的俱乐部有更好地发展:“我想带着深圳本地的飞盘运动往上走,让大家有更多的交流,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大家训练完就散了,你我之间的联系只有打盘。我觉得我想要去改变这个事情。”

想推广飞盘?需要好的赛事体系

深圳的飞盘氛围在全国都属上游,小学飞盘社团众多,市级的比赛能有20多支队伍参赛,晚上的福田海滨生态体育公园,四片大场地中,经常有三片同时进行着飞盘比赛……灯光下,几十人都在奔跑、传盘,飞盘似乎已经成为了一项主流运动。但郭嘉荣很清醒:“这些比赛的强度都不高,更多是以社交属性为主。”他还意识到,飞盘精神中最为核心的“自我裁决”,恰恰是飞盘推广中最矛盾的一环。它要求每个玩家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诚实判罚,尊重对手,但这在竞技层面非常难。

郭嘉荣告诉深晚记者,中国飞盘目前还停留在专业化而没有实现职业化,而美国职业飞盘联赛已经引入了第三方裁判。“要想真的推广飞盘,需要一个职业联赛或者一个好的赛事体系。”郭嘉荣说。

自我裁决、自我控制是飞盘珍贵的精神内核,要控制自己的身体避免接触他人,要想办法在不冲撞的情况下防守,要冷静地和对手沟通争议问题,这些都教会了郭嘉荣克制与尊重。从2019年在香港公开赛愤然离场,到如今冷静地分析飞盘制度与运动精神,飞盘十八年,郭嘉荣的成长,从深圳走向世界,又从赛场回归生活。“不打盘,我不一定能交到这么多朋友,打盘以后,我的性格好了很多。”现在到全国各地,都能叫上三两好友吃个饭,打个盘,对郭嘉荣来说,这是最触手可及的幸福。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林炜航 实习生 盖甜雨)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