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3年广州名城保护怎么干?保护规划正在公示
广州日报
2023-01-04 18:42

广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有力支撑?1月4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下称《规划》)出炉,并公开征询公众意见。

该《规划》提出,以“岭南文化中心,魅力开放门户”为目标愿景,传承岭南地区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彰显海陆交融的文化格局,在千年花城迈向全球城市的新时期,推动广州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交往的魅力开放门户,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母港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岭南文化中心。

云山美景

总体结构:珠江文化带+流溪河文化带

现行《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于2014年公布实施,现规划有效期限已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积极开展《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修编工作)。

《规划》深入挖掘广州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广州的六大名城特色——山城田海、水脉城乡的城镇格局;云山珠水、三塔锁江的城址环境;千年延续、文化层叠的古城格局;成行成市、骑楼石巷的商都风貌;岭南风情、中西交融的建筑风格;开放包容、活态传承的吉祥花城。

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历史城区及研究范围内的“一环两轴多脉”的整体格局,“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环境和重要山江视廊;378条传统街巷;27片历史文化街区;22片历史风貌区;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96个传统村落;792处文物保护单位;2612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828处历史建筑和1206处传统风貌建筑;2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处广东省工业遗产;约1万株古树名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6项。

27片历史文化街区分布图

《规划》构筑“两带十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结构——

两带:

珠江文化带:彰显活力全球城市的世界级文化景观带;

流溪河文化带:承载田园归属情感的岭南魅力景观带

十区:融合市域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中心城区、流溪河古驿道、沙湾、莲花山、虎门海防、沙田、增江古圩市、花山、巴江河塱头、从化温泉等十个魅力景观区。

其他:建立沙湾水道、巴江河、东江-增江文化保护廊道。重点保护南雄-广州、广州-惠州、花县古驿道三条南粤陆路古驿道,强化协同保护作用。保护市域内花都、增城、从化3处历史县城

历史城区:保护“一环两轴多脉”的传统格局

面积20.3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是广州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也是实现 “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地区。根据《规划》,历史城区保护范围是由东濠涌-小北路-环市中路-环市西路-人民北路-流花路-广三铁路-珠江(珠江大桥东桥-海旁内街)-海旁内街-新民大街-革新路-梅园西路-工业大道北-南田路-江湾路-江湾大桥等边界构成的地区,面积为。

《规划》提出保护历史城市“一环两轴多脉”的传统格局——

“一环”:城垣遗址保护环。

“两轴”:古代传统中轴线、近代传统中轴线。

“多脉”:珠江历史城区段,东濠涌、西濠涌、荔枝湾涌、玉带濠、六脉渠、漱珠涌等历史城区相关的河湖水系。

“多点”:重要历史地标7处、历史节点8处、景观节点7处以及其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等。

历史城区“一环两轴多脉”传统格局图

具体来说,首先,保护体现城市选址特征的功能要素。保护沿珠江水系分布的历史码头遗址;保护体现城市依托珠江水系成长特征的历史航运空间体系以及城港分置的历史功能特征。保护南沙片区海防设施、沿珠江中段江防设施、越秀山城防设施。保护其共同构成的海防、江防、城防系统,重现“金锁铜关”的人文地理景观。保护珠江沿线的莲花塔、赤岗塔、琶洲塔文化景观;标识展示浮丘石、海珠石、海印石“三石”的历史意向。保持白云山至中山大学北门广场、白云山至越秀山至珠江的山江视廊。保护体现近代城市向外拓展,分布在珠江沿线的各类工业遗产,推动沿线工业遗产的功能转型升级,融入城市现代生活。

其次,保护体现近代城市发展脉络的铁路遗产。保护与近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广九铁路、广三铁路和粤汉铁路等历史铁路线路遗迹、黄沙车站旧址等站场建筑及相关环境要素。与街道人行空间、绿地广场景观相结合,标识历史城区内的广九段和粤汉段,标识大沙头站、黄沙站的历史信息;保护石围塘站场建筑,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其三,保护“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环境。保护白云山以及向北延伸的九连山脉,传承九连山脉-白云山-越秀山所形成的“青山半入城”的传统格局和山城交融的城市特色。保护荔枝湾涌、东濠涌、新河浦涌、驷马涌以及六脉渠等纵向联系山、城的渠涌水网,保护东山湖、荔湾湖、流花湖等与古城格局密切相关的湖泊水系。

“两带十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结构图

高度控制:荔湾湖、流花湖、越秀山周边新建建筑限高18米

建筑高度控制方面,重点控制荔湾湖、流花湖沿湖地区的新建和改、扩建建筑高度,沿湖一线地段新建和改、扩建建筑一般控制在18米以下;控制越秀山镇海楼周边半径1000米范围内新建和改、扩建建筑高度在18米以下。历史城区其他地区内的新建或改、扩建的建筑高度宜控制在30米以下。

《规划》还提出,分级分类保护传统街巷。依据街巷整体风貌、现状尺度、界面完整性等因素将其分为一、二、三级传统街巷,合计378条,总长度约114公里,按照“整体保护-协调保护-底线控制”构建三级保护要求。

此外,还要保护重要历史地标之间的景观视廊,包括镇海楼—中山纪念碑,南越文王墓—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六榕寺花塔,光孝寺—六榕寺花塔,六榕寺花塔—五仙观,怀圣寺光塔—五仙观,五仙观-圣心大教堂8条视线通廊。以及保护重要传统街巷与历史地标之间的景观视廊,包括光塔路上眺望怀圣寺光塔,六榕路上眺望六榕寺花塔两条景观视廊。形成越秀山眺望珠江的山水景观视廊,强化山水城市意象和营城格局。

在传承方面,《规划》提出,探索文脉空间整体保护、系统展示的新路径。重塑历史眺望空间,延续山-城-江的绿色空间廊道,标识消失的历史山水环境,传承和延续历史城区内山水环境空间承载的营城智慧。运用多样的空间设计手段,凸显城垣城门格局,重塑历史人文地标,塑造可识别、可感知的古城轮廓与空间意向。提升历史轴线,挖掘历史内涵,建设镶嵌在古城之中的口袋公园,承载消失的历史信息,生动讲述历史故事。与此同时,要提升历史城区的人居品质、发展旅游休闲、优化道路交通并改善基础设施。

公示时间:2023年1月4日至2023年2月3日。

公众意见收集途径:

1、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意见反馈表:https://ghzyj.gz.gov.cn/ywpd/cxgh/ghxkgsgb/pqgs1

2、邮寄信件:广州市越秀区吉祥路80号,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邮政编码510030

文/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杜娟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原标题《未来13年广州名城保护怎么干?保护规划正在公示》)

见习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张必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