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道美好的风景——北大教授陈平原谈读书与生活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
2024-06-16 17:2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为观众们揭示读书中的“喜怒哀乐,难易利弊”

6月14日,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作《读书/生活的喜怒哀乐》主题分享,为观众们揭示读书中的“喜怒哀乐,难易利弊”,分享“阅读的正面、背面和侧面”。此次活动共计七百余人现场参与,不仅包括深圳市高校师生,还有多所深圳市中小学的师生代表,线上直播平台观看量达60万人次。

“读书就是日常生活”

自1987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从教以来,陈平原始终关注文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持续为学生们播撒阅读的种子。“读书本来就是日常生活,我们不能把它说得特别伟大。”陈平原表示,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的阅读习惯,在日后走向社会时会一直受用。“读书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讲座中,陈平原深入分析了读书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他指出,尽管读书在理论上受到高度赞扬,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被边缘化,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偏离了阅读本身。他强调了当前高校阅读趋势的功利性,以及大学生在读书与生活融合方面遇到的挑战,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方法,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性情和兴趣选择书籍和阅读方式。

“读书不仅能丰富知识,开阔的视野,更能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时代,大学生更应坚守读书的初心,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在陈平原看来,比起记诵文学史知识,文学教育要触及的是与个体生命经验相通的心智与性情,这恰恰是文学的动人之处。

深圳的阅读力激发创新力

活动的嘉宾对话环节邀请到了四位不同年代的北大人,为大家带来四代北大人有关“读书”的分享。他们围绕“在北大读书的经历,深圳文化活动的意义,无用之书、读书的意义”话题展开,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感悟。

陈平原教授强调了读书的非功利性价值。他认为读书不应仅仅为了实用目的,而应追求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成长。在陈平原看来,“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读书的意义,是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

阅读锤炼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也激发了强大的创造力。陈平原已经来过深圳多次,有时是来当活动嘉宾,有时是来学校演讲,深圳每年举办的读书月等活动,给陈平原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圳读书月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活动,如今已经打造成阅读品牌。这也是深圳能够保持创新力的一个重要元素。”陈平原表示,深圳市民的阅读力激发着城市创新力。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葆有学习的热情和愿望。“从遍布全城的图书馆到全国第一家24小时书吧,再到每年丰富的读书月活动,深圳有意识地打造‘阅读之城’,举全城之力为大众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陈平原说。

勉励青年学子“别忘了曾经做过的梦”

在观众互动交流环节中,从高中到博士,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们从如何读书、如何平衡科研和兴趣、对准高三学子有何建议等多个方向进行提问,展示当代同学们多样化的思考与困惑。陈平原指出,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虽然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削弱了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同学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他强调,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刻的见解和更全面的理解。

六月是毕业季,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子,陈平原表示,任何人进入社会都必须进行调整,大学只是提供一些理念性的知识,一旦进入社会,你需要重新构建、重新学习、重新出发。“进入社会既是一种磨蚀,也是一种磨练。磨蚀是指你的意志会被各种现实利益所折损,在磨练中你会‘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才能够真正成长起来。”

“很多人在读书期间会比较理想主义,会有很多对未来的想象,对自己的想象,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进入社会以后被逐渐同化,越来越忘记当初的初心,陈平寄语毕业学生,‘不要忘了你曾在校园里面做过的梦’”。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窦延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