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同享书香气息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2021-04-11 14:01

4月10日,“世界与深共读”之《向深圳学习》阅读分享会在中心书城益文书局举行。活动中,该书作者马立安向读者分享了她的创作缘由、眼中深圳的变迁以及在深圳26年的生活经历与感悟。

《向深圳学习》是海天出版社向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献礼的重点图书之一,该书由马立安、乔纳森·巴赫等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多位学者联合撰写,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作序。书中,马立安通过深入城市采集第一手调研素材,从社会经济改革试验、城市规划建设、现代城市文明塑造、乡村城市化进程、社会人文变迁、文化艺术发展、公共医疗体系建设、航空交通运输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进行调研写作。

1995年9月,为了完成博士论文,学习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马立安从美国休斯敦来到中国。在论文完成后,她选择留在深圳,继续她的观察和思考。“当时,在美国对中国感兴趣的学者不是去北京就是去上海、广州,几乎没有人去其他城市,也很少有人知道深圳。而我选择留在深圳是因为,相对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经济特区的建设给深圳带来了迅猛变化,开放的氛围也吸引了众多怀揣梦想的人,而这是我的兴趣点。”马立安笑着说。“从古至今,深圳就是一片大迁徙和大流动的土地,最早南宋时客家人的迁徙、近代西方教会把西方文明带到这里、改革开放以后‘来了就是深圳人’,流动无时无刻不在这座奇迹之城流淌。”

“实地调查中的‘去同质化’能让人们重新认识社会。人类学家经常会问‘最笨’的问题。我们的研究,追的是活着的人,而不是文献。”她用大量老照片还原过去深圳的风貌,与读者探讨“向深圳学习”的原因。从牙买加的雷鬼音乐,谈到中非关系已有600多年历史——郑和下西洋先从赤湾的天后庙“辞沙”,而牙买加的中国移民大多是来自东莞、惠阳和宝安的客家人。“当我们把海洋视为文化地理的中心时,我们才发现不同的可能性,即:闽南、岭南和越南的海岸线是一个文化片区。”为了更直观地把表达深圳的多样“面具”,马立安用深圳粤剧团、福永舞狮和盐田舞麒麟举例说明,并展示了古代三国地图、16世纪中西合作的斯尔顿地图,指出南洋文化片区恰好在两大海之间,而深圳本土的海洋文化无处不在。在她看来,深圳人的故乡不是通过陆地来定义的,而是展开的海洋给了深圳人想象的可能性。

在当天活动中,几位外国读者也纷纷表达了对深圳的看法。刘美希是印度人,目前在深圳工作。在她看来,深圳是文化的聚集地。“我也曾想过去伦敦读书,但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极力推荐深圳。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这,发现爱上了这里。”刘美希笑着对记者说。

“世界与深共读”外国友人阅读分享会由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市弘文传媒有限公司、深圳市益文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承办。活动旨在邀请在深外国友人,共同感受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彰的唯一一座“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书香气息,学习阅读同一本书并在互相交流中交到新的朋友,拉进外国友人与深圳的关系,使他们更加了解深圳,更好融入深圳生活并爱上深圳。

(原标题《与世界同享书香气息》)

编辑 刘彦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