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精神密码”
澎湃新闻
2021-04-10 00:29

谈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最喜欢搭档王佳俊跳哪段舞,朱洁静说着说着,便忍不住落泪了。

那是舞剧最后一幕,李侠(王佳俊 饰)和兰芬(朱洁静 饰)跳了一段生死离别的“诀别”双人舞。在后台气喘吁吁地换装时,朱洁静总是忍不住把头转向舞台中间,26块木板像牢笼一样把李侠囚禁了,但在这个不露锋芒的男人身上,她却看到了中国人的脊梁。

这段动人的讲述发生在4月8日。应上海大剧院之邀,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首席王佳俊、首席朱洁静作客首期“文艺党课”,开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的“精神密码”。 这堂“文艺党课”面向观众开放,预约名额5分钟内秒光。

党课上,陈飞华还透露,7月1日,《永不消逝的电波》将进京演出,王佳俊也将于当天宣誓加入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朱洁静正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剧里面是反的,是他带我入党。我俩手拉手,有一个宣誓,然后在现实生活中,王佳俊还要跟我按时做思想汇报呢。”

朱洁静

王佳俊

文艺演出、文艺党课、展览陈列、文创产品,为迎接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大剧院策划了“红色套餐”,贯穿全年。

上海大剧院“红星照耀”系列汇集了一批红色演出。4月开始,上海歌剧院歌剧《江姐》、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歌剧院歌剧《晨钟》、上海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宝塔山》、上海民族乐团音乐会《国乐咏中华》、上海戏剧学院话剧《前哨》等将陆续登场。

演出之余,上海大剧院深挖红色舞台资源,同步策划了一系列“文艺党课”,“电波”团队应战首期。

同时,上海大剧院策划了“探寻申城舞台红色密码”主题展览,以上海舞台上演的红色剧目为切入点,辅以相关剧照、采访视频、时代关键词,详细解读剧目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

此外,上海大剧院自主研发设计的“祖国的光辉照我心”的红色系列文创产品也已上线,包括“积极分子专用包”编织袋、“打了鸡血”笔记本、“倍儿精神”搪瓷杯等。

陈飞华(中)和王佳俊、朱洁静

首期“文艺党课”节选

提问:王佳俊和朱洁静,你们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信自己就是那个角色?

王佳俊:有那种感觉其实挺难的。经过大概三四个的排练,我们一点点往那个角色找,毕竟有距离感。真正开始在舞台上演出时,已经不再想自己是不是像那个人。当我戴上那副眼镜,当音乐开始响起,我有种很奇怪的感觉,好像自己灵魂是出窍的,身体在动,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在看自己。你不知道为什么被感动了,真的在流泪、在哭泣,有时候都收不住。那不是我想去演绎的,而是周围每一个演员给我戏份,自己首先被角色打动了。我们先相信了他们,所以今天我们才能打动观众,让他们去相信。

朱洁静:我和兰芬真的是从头到尾哪儿都不像,有年代上的、有外形上的、有心理上的距离。我其实是一个特别要强的女孩,或者说我是一个内心非常硬的女孩,但是兰芬是什么?兰芬是那个年代站在李侠背后的一个相夫教子的中国传统女性,就像我妈妈那辈一样。她没有很锋利的东西,身上可能没有自己,更多的是家庭、孩子、丈夫,跟我性格上完全天壤之别。

所以突然想到奚美娟老师的那句话,当一个演员跟角色很接近,留给他的创作空间是非常小的。就像《朱鹮》,大家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在刻画这个角色和征服这个角色的过程中,并没有碰到太多的难题,因为好像我一出手,就特别仙、特别瘦,特别像那只鸟。但是兰芬不是,演员通过塑造角色得到的成长会更多,兰芬在我心里重重留下了一拳、一笔,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们不要太小看自己,舞蹈人好像只能跳舞。我们没有最有力的武器——语言,但只要把肢体练好看了,观众就能懂。其实这个时代对舞蹈演员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你不光要技术好、身材好,给人美的享受、给人精神层面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够刻画深入人心的角色,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成为这个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或者说新时代文艺青年该有的样子。

提问:你们有什么小故事和小方法,取得和李侠、兰芬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者说灵魂的感应?

王佳俊:从哪个点开始排练,我当时想了很多。后来,我们就去寻找那种比较平凡的、比较真实的,可以跟我们共通的点。所以我们会去看很多红色场馆。看李白故居时,感觉他们生活的环境特别简单、特别朴素,虽然很小,我能想象他们在那个家里特别幸福,可能出去上班了,回来有一顿热饭吃,两个人闲聊一会,今天看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共通的点,不管哪个时代,每个人对这种简单的幸福都是特别向往的。

所以我们就抓住这个点,这个角色慢慢从平凡人变成了英雄,他为什么会做那样的选择?走最后那一步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守护他那个小小的家,守护所有人的小家,有人愿意冲出来牺牲自己的青春,去完成这样的使命。

朱洁静:我有一把蒲扇,2018年8月18日“电波”开排那一天就是我手上的道具,演了200多场还在化妆间里。它其实已经破烂不堪,有裂缝,有缺角,我就拿胶带一直缠,不能近看,远看依然是一把蒲扇。我还有一件排练旗袍,这边扯烂了,那边裂了。舞台上我们是丝绒的旗袍,在排练厅里,我选了一件麻布的、条纹的、蓝色的、不是特别鲜艳的旗袍。

这两件东西像是我跳兰芬的护身符,当你的外形不那么有先天优势去接近角色,后天就需要找各种各样的办法。每个人的办法不一样,我可能要先从这些道具开始,这件服装穿上以后,有一种自我潜意识的催眠吧,会让我一点一点代入这个角色。

生活中就是从做家务开始,扫地、拖地、擦桌子、铺床单。我还学过织毛衣,剧里有一件红色毛衣。一开始,我学了一点手法,但一到舞台上,可能有其他东西干扰,并没有那么真实。有一天陈团(陈飞华)说,你织毛衣的两个手怎么像机器,真的不对呀!后来我反省了自己,的确没做好,又找服装老师好好学了一下,平针、上针、下针……

不经意间的这些生活的细节,一点一点堆砌、叠加、积累,慢慢得好像你就变得真实了,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在心里的那份真实感。比如扫地,腰要挺直、要优雅?真实的劳动妇女工作或者带孩子一天下来,她腰是直不起来的,她永远都是扶着腰,怎么可能撅屁股扫地。

在舞剧里面,我们尽量把演戏的痕迹抹掉,把演戏的边界擦掉,让真实的生活一点一点艺术渲染,完完全全还原这对平凡的夫妻。细节决定一切。经典的成就,要细到每一个细节都经得住考验。

提问:整部舞剧当中,你们最喜欢对方跳哪个舞段?

王佳俊:我想我的选择跟大家一样,还是“渔光曲”。为什么?因为整部舞剧都很紧凑,对我来说很紧张、很敏感,唯独在那一段舞蹈,我看到的兰芬让我感觉是幸福的、是安宁的。那个画面好像黄浦江上太阳初升,洒到路上,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活,那么安静,时间好像停止了。我看到了江南女子的美!歌舞团小姐姐嘛,线条都很漂亮,穿着旗袍,很水灵。我看到的是她们那种向往的、希望的时刻。这么美好的画面,这么美好的舞蹈设计,到了后面李侠和兰芬为革命牺牲……所以每次看到这个舞段,我都难言激动,会想到那种晨光初上却转瞬即逝的美好。

朱洁静:我最喜欢全剧的最后一幕,我和王佳俊一段生死离别的“诀别”双人舞。他告诉我,你肚子里还有我们的孩子,你走!迈着踉跄的步子离开他以后,我在后台气喘吁吁,还要抢一身衣服,但是在抢的那一刻,我总是忍不住把头转向舞台中间,26块木板像牢笼一样把李侠囚禁了,然后一束红光打下来,受不了!李侠没有一个舞蹈动作,就坐在一张桌子面前,拿起电报机,滴滴滴,我突然发现两个时代的年轻人在那一刻重合了。我觉得他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这个不露锋芒的男人身上,骨子里的那个劲儿怎么那么硬!我会分不清楚是舞台还是现实。艺术很美妙,虽然我不在台上,但回望王佳俊时,我真的觉得我看到了今天的李侠。

(原题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精神密码”》)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曹亮 范锦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