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大学创新带启航,坪山打造“无边界“科创共同体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雄鹏
10-11 21:1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0月10日,坪山区人民政府携手深圳技术大学、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深圳市高新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深化战略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签约仪式,正式启动“环大学产业科技创新带”建设。这一跨越政府、高校、国企的“三向签约”,不仅是一次资源的创新整合,更是对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重构。其标志着坪山区的创新生态从“多点突破”迈向“系统赋能”,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全新方案。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存在壁垒、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区域创新资源分散等问题制约着科技创新效率。坪山此次合作的核心意义,在于构建了“市区联动+大学策源+国企转化”的三元协同模式。这一模式通过政府搭建政策与空间载体、高校提供技术与人才能量、国企注入资本与市场动能,形成了闭环式的创新共同体。

坪山区作为深圳东部中心城区、深圳高新区核心园区和未来产业试验区,坐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四块国家级“金字招牌”,“深圳未来工业看坪山”正逐步成为现实;深圳技术大学作为新型应用研究型大学,在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深投控与深高投资则兼具资本运作、园区运营和产业孵化能力。此次三方合作并非简单资源叠加,而是深度结合坪山“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人工智能”主导产业,重点聚焦人才共育、协同创新、产业共建、金融支持、创新创业等领域,从而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耦合。

从本质上看,这不仅是传统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合作模式的迭代升级,更是一种系统性、结构性的机制重构。其超越了以往依赖单一技术转化或项目突破的零散范式,转向通过制度性、生态化的创新设计,将“创新力量”与“资本力量”深度嵌入区域发展的组织肌理与运行逻辑中。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强化了关键要素的协同效能,更从根本上提升了创新体系的整体韧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为坪山高新区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奠定系统性的战略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合作的达成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坪山已有的创新和产业基础之上。

依托市级高新区专项政策,以及坪山之前出台的全国首个县域级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措施,已成功撬动社会研发投入近10亿元,惠及400多家企业及38个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及成果产业化创新平台;累计建设市级以上创新载体 218个;清华大学超滑技术研究所、普瑞金成功申报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深圳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昂纳、新产业、瑞亚力、联赢激光新获市级科技中小试基地认定;荣耀中试验证中心、深圳技术大学半导体微纳加工中心等项目中试成果多次获得央视关注报道。

这些成果证明,随着创新生态的日益完善,坪山已具备高效支撑全链条成果转化的系统性能力。而“环大学产业科技创新带”的建设,正是对现有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升级,其将分散的创新载体串联成网,将孤立的产学研项目聚合成势,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具体而言,创新的落地,离不开高能级、实体化的平台支撑。据悉,“环大学产业科技创新带”将率先启动高新南片区项目,规划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引入国内外一流高校资源开展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搭建一个高能级、全链条的实践平台,力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融合创新的“示范窗口”。

从创新发展的维度审视,此次合作亦是坪山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实践。各方将聚焦构建产学研融合,为大学提供真实产业场景与产业导师资源,精准培养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同时以产业技术需求反哺学科建设与课程优化,推动大学重大科研设施与企业共享,促进联合研发、成果转化与人才共育良性循环。

站在更宏观的战略层面来看,坪山这个“示范窗口”的未来充满无限想象。如何依托高校资源打造产业创新带?如何通过平台建设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如何让创新载体与区域产业精准匹配?随着高新南片区项目的推进,这些问题将逐步找到答案,并为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区域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此次合作,不仅为坪山注入新的创新动能,更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中,展现出坪山以体系化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远见。未来,这片热土将持续释放“政—产—学—研—资—用”融合聚变的强大能量,为深圳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持续而坚实的支撑,贡献源源不断的坪山力量。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雄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